化学
201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北京)化学试题坚持展现学科特色,注重思维过程,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载体,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创新出题方式,综合性强,力求做到全面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突出人的道德教育
重视价值整合引领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材料、医药、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试题目紧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展现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通过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问题,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关注化学和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和服务社会的志向。
比如第6问题体现的是古丝绸之路贸易商品中的化学知识;第9问题是2017年中国化学家在能源化学、催化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第11问题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碘伏消毒剂;第25问题是一种治疗胆结石的药物羟甲基香豆素的合成方法;第26问题是一种“第三金属”钛的冶炼中间产物四氯化钛的制备与提纯方法;第27问题是一种汽车尾气处理的最新技术进展。
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传达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今科学进步对社会影响日趋显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远。因此,在教育中强调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试题多处融入了能源应用和“绿色化学”等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善用科技,关注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形成更为广阔的学术和社会视野。
例如第26题以高纯四氯化钛的制备方法为背景,采用节能措施实现高纯钛的冶炼及废气回收后再处理;第27题以柴油机尾气中的NOx污染物为背景,以化学处理工艺为材料,介绍了两种消除尾气污染物的新技术——SCR和NSR,并在题目中概括了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传递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丰富的测试素材
呈现主题特征,关注思维过程
试题内容涵盖了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反映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最新成果,试题涵盖背景广泛,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同时注重与传统和最新最先进技术的结合,将学科内容立体化呈现。从这些丰富生动的试题载体中抽取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复杂程度、结构差异性的实际化学问题,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质,凸显对化学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考核。
如第7题是关于Ts的,Ts是2016年IUPAC命名的四个新元素之一,体现了元素周期表的最新进展;第8题是关于不同物质相同原理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案例。
第十题是同一物质的不同性质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呈现二氧化硫基本性质的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二氧化硫的性质及隐含的反应原理。
第12题为浓硝酸分解反应的实验推断,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条件的比较分析,得出逻辑上正确的结论,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虽然25题是关于一个陌生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但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通过正向和反向推理相结合找到突破点,设计出一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
第26题引入了一种新颖的提问方式,通过完成两个连续精馏塔的工作情况,考察学生对真实生产过程的充分理解和在吸收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第27题以尿素溶液中尿素含量的测定为例,考察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以及反应原理内在定量关系的把握西城区高中物理教材,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所给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反应机理的推断能力。
学科特色鲜明
重点展现探索过程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大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以化学实验为背景,试题在真实情境中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同时创造性地安排题目,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试题注重化学实验情境的创设,在化学实验的背景下提问。
例如,测试题注重创设实验情景,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第26、27、28题),或以实验为背景考察学生观察、分析、推断实验现象的能力(第10、12、27、28题),或以真实实验室探索为背景,引导学生对复杂多因素现象进行把握和推理(第12、28题)。第12题以浓硝酸分解反应实验情景为推理线索,以高中核心物质间反应为知识载体,选项要求考生通过对实验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推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2017高考化学综合试卷
对我们的一些启发
2017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总体上具有积极向上、教育性强、有思想性、过程性、发展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我们今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充分发挥高考的教育功能和积极引导作用,凸显其在一线教学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一是在化学教学中应关注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渗透“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巨大贡献,并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尽可能以实际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背景,更加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知识的应用性、知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价值。
三、以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反思和评价,把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作为培养思维品质的根本途径。
在今后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更多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内容贝语网校,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体验和探索,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问题,关注化学的前沿发展,注重细节处理和实证意识,让化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提高知识和能力,更能培养思想、方法和品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评审专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李福刚
贾同改 东城区教师培训中心高级教师
邵丹 西城区教育培训学院高级教师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冷东晖
顺义区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高级教师 李向红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吴卫东
文字 |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生物学
2017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北京)生物学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选材具有时代性,引导考生关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关注科学发展前沿,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深度参与社会和科学实践。试题在对考生理性思考、探究创新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力求发挥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立德树人
渗透核心素养评估
试题设计紧紧围绕我国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和国家发展理念西城区高中物理教材,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研究、关心生态保护,树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试题的教育导向。
例如,综合科学考试第31题以疟疾的发病机理和我国科研人员对青蒿素抗疟机理的研究为背景,不仅宣传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进一步介绍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将我国科研人员在青蒿素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发扬光大,弘扬了科学精神,传递了文化自信。综合科学考试第3题以我国科研人员进行的生态学研究为背景,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凸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助于考生深化对“绿色”理念的理解,树立生态意识。
生物科学素养是考生评价的重要维度,考试题目以真实、新颖的科学研究为题材,全方位考察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水平,展现核心学科素养。
例如综合科学测试第29题强调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第30题则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第31题则更注重考察人生理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延续京考风格,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
该试卷较好地延续了近几年北京生物学考试的出题风格,从能力概念、试卷整体结构到整张试卷的难度把控都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能力的考查可以从一个重要的层面对考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考试题目围绕理解力、应用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力四大关键能力分层设考,层层考查,形成对考生的科学评价和合理区分。
例如,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非选择题则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考查能力,逐步由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过渡到考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各试题的能力测试均进行了整体设计,突出了对各科目重点能力的层层考查。
考试题目系统全面地考查了学科必备的知识点,充分考虑了考生12年基础教育的积累,力求用较少的题目数量最大程度地覆盖学科必备的知识点。
例如,综合科学考试第一题以学生必做的观察实验为主,不仅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还对比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结果,是学习生物学必备的知识。
新的生物学测试场景
坚持能力本位,注重知识应用
2017年生物学考试在继续强调基础性、综合性的同时,出题更加注重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使得考试不仅在内容选择上更加“宽泛”,而且要求“广泛”地进行知识应用与能力的整合。
1.适用性
考试题目突出生物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选情境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或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机制,题目设计强调应用和实践,希望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综合科学考试第30题以玉米育种新技术为考试背景,考察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设计遗传育种方案,培育优质玉米新品种。该题目让考生体会到要灵活运用遗传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激发考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热爱,对中学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创新
试题采用大量开放式问题,引导考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创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第29题(3)就是一道典型的体现创新性的题目,这道题通过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方案,分层次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这种题型意在引导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批判性思维
考生运用科学、严谨的书面表达方式回答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品质之一。
例如第29题(3)③和第30题(2)③就是体现批判性思维题型的题型,通过呈现综合的分析过程,让考生在论证和评价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体现。
评审专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景林海
乔文君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西城区教育培训学院高级教师 赵静秋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刘忠烈
顺义区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高级教师乔秀琴
北京市昌平一中高级教师周有祥
文字 |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物理
2017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北京)物理试卷整体难度适中,反映了物理学科本质,贴近高中物理教学实际,符合当前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要求。
该试卷体现了“立德育人”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该试卷以物理核心素养作为考试主线贯穿始终,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突出对物理关键能力的考查。
与往年试卷相比,2017年北京物理考试试卷在难度、题型、结构等方面继续保持稳定,并在稳定中寻求创新,在试卷难度结构、题材选取、出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适度创新。
回归教材,引导教师钻研教材,教学中注重教材,让学生读教材
高中物理理论经典而系统;物理教材使用时间长、修订多次,语言简练准确,内容丰富成熟。命题组从教材中提炼命题材料,意在引导教师在教学和备考中重视教材的使用,加强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教材、研究教材、思考教材。翻看2017年物理试题,绝大部分题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成绩统计显示:12道物理试题中,有7道题目直接出自教材,总分超过80分,占试卷总分的近70%。这些材料要么来自教材正文,要么来自教材中的练习,绝大部分题目都来自教材。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涵盖了内容,兼顾了教材版本的特点,同时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考试题目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
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题突出物理学的本质——思维与实践的联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从新颖的物理情境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研究思路或解决方案,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
例如,第20题结合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给出了无线电波干涉信号用于飞机着陆导航的物理场景。这个场景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抓住“两根天线都发射”波长为 的无线电波这一事实,发现干涉发生在两根天线分别发射的 的干涉和 的干涉中,而不是 的干涉中,从而得出结论。
问题24:考试首先给出实际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先建立两个简化模型——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首先从能量的概念出发,然后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探究洛伦兹力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并提出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搭建合适的物理模型,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进而得出结论。
考试题目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凸显道德教育的价值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理念,2017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注重结合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展现我国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增强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第18题以我国2017年初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器大连光源为题材,考查学生在微观场中估算分子电离所需能量的能力,题材新颖、贴切,引导学生关注“大国的重型武器”。
第24题既考查了发动机的原理,又考查了电动机的原理。发电机和电动机很常见,但你很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的物理原理。这类考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它和电动机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但能量转换的形式不同。这类考题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整合,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考试题目侧重考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试卷全面涵盖了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物理概念,重点考查对重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第13题以水分子的热运动为背景,重点考查对分子热运动及其影响的理解;第19题重点考查对自感和自感现象、电路结构、成因的深刻理解;第15题重点考查对简谐运动图像和规律的理解,以及从图像中提取信息来描述振子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试卷考查的是概念体系的构建,例如第24题以能量的概念为基础,以电动机、发电机为背景,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解释洛伦兹力对自由电荷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此外,试题还重点考查具体物理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及其守恒定律,如题18、23、24。
考试题目采用真实情景和特定任务
强调关键能力
高考物理试卷历来注重能力的考查,2017年北京物理考试通过真实的物理场景和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思维过程,突出考察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和创新等关键能力。
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并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问题17要求学生建立天体在引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能否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地球的质量。例如,问题20建立并应用两束无线电波的干涉模型,问题23建立并应用粒子在α衰变后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模型,问题24建立并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模型。
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得出结论或解释现象。这是由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物理学习的要求。例如,第14题是根据一束光经过玻璃砖后分成两束单色光的现象,推断两束光的频率关系;第19题是根据断电时自感和通电时自感的实验现象,推断电器元件的电阻关系和电流关系。
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在新颖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物理学的视角,如物质概念、能量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概念等来分析、解决问题,是否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α衰变场景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数、电荷数、动量、能量、质能关系等守恒定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也是对守恒定律思想的集中考察,守恒定律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化学、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跨学科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未来大学学业和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东西。
试卷难度适中,出题梯度及呈现方式安排得当,有利于区分学生。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考试题比例有所增加,加大了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深层次理解的考查力度,对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题目设置梯度合理,通过构建合适的台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例如第22题,第一题考查电场力的概念,很基础;第二题考查力平衡的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做到;第三题进一步考查曲线运动和动能的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基本都能解答。
考试题目在问题情景设置上比较全面,出题方式灵活多样,全面考察不同层次的能力。如第24题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材料,融入类似机构的问题,出题方式灵活多样。第二题中的第一个子题要求学生通过定性的画图来作答,直观生动,同时为下一个题的顺利解答做了铺垫;第二题则要求学生在第一题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分析、解释。它不仅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考察物理建模等更高层次的能力。同时,第24题也很好地体现了类比、对比、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价值,更好地体现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评审专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张玉峰
北京市汇文中学高级教师 张果
丁庆红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高级教师
宋诗伟 北京 20 高级教师
朝阳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张春丽
北京市潞河中学高级教师 张晓
文字|北京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