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落下帷幕,包头九中学子凭借稳定的发挥,最终取得1银3铜的历史性佳绩,这也是包头市历史上首枚银牌。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今年总决赛形式改为各省考场同步考试贝语网校,监考方式为远程视频与现场交叉督导相结合。全国参赛的547名学生进行了在线理论考试和在线实验。考试结束后,决出各类奖项。包头九中学生在考场上从容应对、信心满满,发挥出最佳水平。最终,高三学生齐海欣荣获银牌,黄哲、高文涛、潘浩男荣获铜牌。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衷。包头九中始终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激发学生基本学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坚持建设现代化、学术型中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再创佳绩。
学生感言
潘浩南——捡贝壳的孩子
中央大道两旁茂盛的树木在烈日的炙烤下投下浓郁的树荫。中考时,在理科竞赛的牌子下,井刚老师笑着对我说:“你有兴趣的话,去看看大学的微博,我会给你点分的。如果你懂的话,我陪你一起去参加物理竞赛,陪你去全国总决赛。”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我与物理竞赛的缘分或许从那时就开始了,但我不知道从竞赛中能学到什么,要经历什么样的困难,竞赛对我有什么用处,我只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我的学习之旅。
假期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微积分课本,觉得很有趣,但最后还是停了下来。那些不定积分和微分,还有微分方程,对于还没有接触高中数学的我来说太难了。但当我接触到那些完全陌生的知识时全国物理竞赛电学,那种喜悦还是让我很期待学校的物理竞赛训练。
当我开始备战物理竞赛的时候,遇到了运动学这门难啃的学科。奇妙的微分法、神奇的近似、用直线引出曲线的思路、各种千奇百怪、诡异的运动过程,都在一次次挑战我。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进入物理竞赛的圈子,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等待蜕变。
时间很快就到了高一的暑假。十天的强化训练,微积分的提高,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晚上和学长们一起学习、比赛,跟着刘洪泽老师领略热光学和现代物理之美。宝石学院的实验训练,五彩斑斓的光栅,亥姆霍兹线圈,杨氏双缝衍射,物理通过实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随着我学习电学,电学和力学的天壤之别,思维和计算的难度加大,高斯定理、安培电路定理、叠加原理、小量近似,让我犯了错误,反复计算。课后,我还记得黄哲给我们展开的矢量场论、旋度散度与梯度,很是困惑。
复习电磁学、运动学、力学、电磁感应、几何光学、相对论、现代物理,学习逐渐机械化,课业的负担似乎让快乐一点一点流逝,时间来到了六月底。八月份上课,九月份复赛前,我补了波动光学,抽空练习复赛题。这让我对学习物理感到很开心。虽然很焦虑,但在10月6日的复赛中,他还是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
10月29日下午5点,铃声悦耳地响起,沙沙声戛然而止。我放下笔,知道我的物理竞赛生涯圆满落下帷幕。但心中的回忆和感激却无处安放。感谢大家两年来的辛勤付出,感谢刘洪泽、张敬刚、黄凯等老师传授给我知识,感谢与我共同学习、积极与我讨论问题的同学(感谢黄哲教给我很多数学知识)。物理竞赛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突破。虽然经历过不会解题的痛苦,遇到过学习的瓶颈,想过放弃,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它让我体会到物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也指引着我未来的方向。感谢比赛,感谢大家!
黄哲——自然竞赛的思考
《礼记·大学》云:“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物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2020年9月,我在格物致知中学习了物理学。一个平凡的下午。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下午,我怀着数学作业挤进了明德楼四楼的教室。
进教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也许一秒钟就回教室写作业了。也许我和吴京就像两盏不相干的灯,彼此错过。但我还是推开了那扇门,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其他学生开始寻找积分和导数时,我还在苦苦思索蚂蚁如何在无限的时间内行进有限的距离。当老师写出几十个方程式时,我慌乱得找不到正确答案。我可能就此止步,但转变从 11 月开始。
“高等数学”这个词曾经让我望而生畏,但现在我只佩服当初没学三角函数就开始学高等数学的我。多亏徐老师的重点指导,我的微积分水平突飞猛进。虽然很辛苦,但最痛苦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有句话说,数学是物理的拐杖。如果你不学微积分就参加物理比赛,物理比赛就是在坑你。
走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的平面,逐渐加深了对力学、电学、热力学、光学、现代物理五个模块的理解,虽然不敢说完全掌握,但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框架,最后的铜牌已经是对我努力的认可。
从旋转参考系到拉梅系数,从三力重合到虚功原理,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哈密顿方程,从右手定则到麦克斯韦方程,物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也在物理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对称与守恒定律的美。学习到深夜是常态,连续几个小时做一道题也是常态,每一个不眠之夜都是对自己热爱的事情的坚持,虽然比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我对物理的热爱却丝毫未减。
在竞赛的路上,我从来都不孤单,齐海欣、高文涛、潘浩南等人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助我前行。无论是思维上的启发,还是计算速度上的比拼,亦或是课间笑料百出。齐海欣就像一盏明灯,用他严谨、认真的解题态度指引我们前行。高文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探讨竞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趣。潘浩南总是务实求是,他们告诫我要放下杂念,严谨学习物理,踏踏实实做题。没有他们,就没有黄哲的今天,我知道我的水平远不如他们三个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追赶上他们。
老师们也是我坚强的后盾,无论是指导老师陈建军、张敬刚,知识讲解老师黄凯、闫旭,还有刘洪泽老师,明德楼物理团队,都是支持我们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感谢支持我的贾子忠老师和为我解惑的周饶老师,你们也是我竞赛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肩负前辈的意志,勇往直前,上届省队李锐的讲话,张天星、林晓毅的指导,都对我影响深远,宝九中学从来就不缺少优秀意志的传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未来九中的竞赛生涯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虽然过程艰难,但最终还是收获颇丰,希望每一位Chor都能和自己和比赛和解,因为我们已经遇见了自己的蒙娜丽莎。
高文涛——自然竞赛的思考
说实话,我选择物理竞赛的时候,并没有那种拼搏的激情,不知道比赛有多难,只是凭着过度自信和不怎么特别的态度去争取胜利。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加入了明德楼物理竞赛队,我的竞赛生涯就像一场自信的较量,虽然这两年被物理竞赛伤了心,但随着几百个小时的磨练,我的兴趣也越来越纯粹。
无论是开场、复赛,还是复赛的最后冲刺,“痛苦”都是物理竞赛学习的主旋律。从看似和谐却“暗藏危机”的程恕,到“错题集”崔恕,再到“吴京生”,面对名头响亮的难题,甚至看不懂答案,都是家常便饭。然而,在把一道道题目写下来,无数个自习的夜晚,无数张草稿纸的潦草书写之后,我还是发现自己每次都能解开难题。突然间,物理竞赛成了我高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份情感,来自于物理的乐趣,来自于努力的回报,来自于大家的支持。 其实,如果没有明德楼这些重量级的老师,我根本不可能进省队:我的恩师兼好友黄哲承担了我大部分的排错工作,《齐神》的实验提纲在半决赛实验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你们的帮助让我亲眼看到了强者的荣耀。还有在队伍背后默默付出的刘洪泽老师,虽然他偶尔可能会表现不佳,但仍然无比关心我们的比赛事业,除了教学之外,他还是一个可靠的团队负责人,承担着“后勤工作”。
在这两年里,我也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人,最终的成绩也达到了我个人最好的预期,我的CPhO之旅可以说除了因为疫情没能到省外比赛这个小插曲之外,圆满结束了。感谢老师们的支持,感谢团队的坚强,感谢自己两年前选择物理比赛。
比赛教练简介
黄凯
2014年 东北师范大学 物理系 毕业
2019年全国物理竞赛电学,在第3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接受竞赛辅导的2名学生荣获“决赛铜牌”,3名学生荣获省级一等奖。
2019年十三五规划项目《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
2019年度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
2020年被评为包头市教育局直属系统优秀教师
2021年讲授的《动量与动量定理》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示范课程
教育格言:引导而不限制,强化而不压制,开放而不触及
刘洪泽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教育硕士
2020年参加竞赛辅导的两名学生荣获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徐彦
比赛辅导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手老师,我对比赛了解不多,所以主要从微积分的角度帮助学生。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学生优秀的个人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这也促使我不断研究相关问题,提升个人能力。
和学生共同进步是一位老师的幸福,看到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对老师努力的认可,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竞赛,享受物理,充实自己,为九中的物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敬刚
他从2004年开始教授高中物理,从2006年开始执教物理竞赛,他指导的多名学生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教育经历:发现具有竞争潜力的学生,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