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益群老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TOP5%),曾任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中国国家队队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毕业生(GPA 4.0,排名第一),奖学金获得者。
应老师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普通物理,学科功底扎实,教学思路清晰,多次受邀在华二附中讲授物理竞赛课程,并参与编写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竞赛考前辅导》第二版和《高三物理竞赛教程》第五版。
第二十二届上海市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竞赛(TI杯)
应益群老师获奖学生名单
上海市第二十二届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竞赛(TI杯)获奖名单公布初中物理 竞赛训练题,共有75人获得单项奖,其中一等奖17人,二等奖26人,三等奖32人;嘉汇培优应老师班的同学在本次比赛中表现极其出色,共计16人获奖,占总获奖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6人。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应逸群博士做本次专访,为我们揭开比赛的神秘面纱。
应益群教授访谈
Q:应老师,恭喜您在TI杯中取得优异成绩,首先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TI杯物理竞赛吗?
应老师:TI杯全称是上海市高一基础物理知识竞赛,该项竞赛考试内容主要以学生高一阶段能接触到的课内物理知识为主,题目难度略高于高考,低于高中联赛初赛,整体难度接近以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细致程度。一般来说,学生在颁奖时得分非常接近,基本上只要多错一道题,一等奖就会掉到二等奖。对于有志于参加高中联赛的学生来说,TI杯主要作为学生高中生涯中物理竞赛的第一次实践考验,TI杯的成绩能反映出学生高一阶段的物理基础。 对于有志于高考的同学来说,TI杯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前测出自己高考的物理水平,应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另外,TI杯也考虑到了公平性,重点城市、重点区的学生会分组评奖,所以TI杯会有集体奖、个人奖等多个奖项。
过去TI杯有高中组,现在TI杯高中组已经变成类似学术竞赛的比赛,除此之外上海没有专门的官方比赛,当然上海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其他省市举办的物理比赛,比如泛珠三角物理竞赛。
Q:我们知道今年75位TI获奖学生中,超过五分之一是您的学生,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者在教学上有什么诀窍吗?
应老师:首先,我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错,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包括华二高中、上中高中、交大、建平高中的学生。在我的课上,我会系统讲解整个高中物理竞赛的知识内容,然后结合习题讨论课、模拟考试等,给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训练,让他们整体的知识水平、解题经验、临场状态都处于一个最佳水平。同时我也会给他们讲一些学长学姐的励志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到庆幸自己能做到这件事,保持高昂的斗志,因为竞赛训练需要一个人保持一个比较亢奋的心理状态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否则一旦在练习中遇到一个很久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很容易灰心丧气。总的来说,我们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竞技状态,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第二,我们班的学生竞赛学习的主动性很强,除了到我们班上课之外,还经常自己收集一些竞赛题目进行练习。
所以总体来说,学生成绩优异的因素有三个,第一,学校资源丰富;第二,学生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训练;第三,学生本身学习刻苦,学习主动性强。
问:应老师,我们知道,随着高考取消竞赛加分,上海市六门辅修科目实行分级计分制,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竞赛学生都在思考要不要继续学习竞赛,以及竞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您认为学习物理竞赛的意义是什么?
应老师:虽然取消了加分这个功利性好处,但是从高校自招的角度来说,今年各高校自招简章上基本都规定了需要获得哪些竞赛奖项才有资格报名,所以从自招的角度来说,研究物理竞赛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这个意义还是有点功利性的;另外,虽然有些参加物理竞赛训练的同学最后可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错失考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因为物理竞赛训练不仅比高考备考更加系统,对学生的思维和数学要求也更高,是一种综合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可以发现,经过物理竞赛训练的同学高考物理、数学基本都能拿满分;
同时,高中物理竞赛的学习相当于大学知识的进阶学习,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竞赛会给学生在大学基础学科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优势,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拥有更大的个人成长空间。另外,学生在竞赛训练中形成的良好思维模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发展也极为有利。
Q:另外,根据您多年的竞赛和教学经验,您认为哪些孩子适合学习物理竞赛?
应老师:首先,如果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数学、物理竞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学习,这种类型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因为学生的兴趣是竞赛学习的基础。所以,如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竞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初三结束进入高中之前,可以提前学习一些高中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第二点,学习物理竞赛必须要有这方面的强项。说得更直接一点,竞赛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负担。如果学生连课上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不了,这个负担就很重了。相反,如果学生能够轻松应对课上的学习,那么这个负担就是甜蜜的。所以,天赋是学习竞赛的第二个条件。
Q:说到赛生,除了智商高,另一个让人联想到的词就是练题。很多人认为赛训或者赛学的核心就是练题。您自己学生时代就是赛生,后来一路打进国家队,现在又当了赛生教练,您觉得是这样吗?
应老师:其实我们不应该叫刷题,而应该说你需要花足够的时间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你花了足够的时间之后,可能你刷的题不是一定数量的,而是你真正把一些题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价值。所以刷题不应该是一个单纯追求数量积累的过程,而应该是对一个难题的体验和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更形象的描述一下:我看到一道题的时候,对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一个直观的假设,然后我要去实现这个答案。这个实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物理建模、数学表达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在不断锻炼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提出问题、执行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本科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题目的数量。 毕竟我们不能违背量变产生质变的规律,所以刷题是必须有一定的量,但必须是有效的量。
Q: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参赛学生面临的风险比往年要大,那么对于在本次TI杯比赛中表现不错,但是没有获奖的孩子,你们会鼓励他们继续参加后续的大学生联赛或者其他比赛吗?
应老师:应该鼓励。前面我们提到了,TI杯主要考察学生的物理水平和做题细致程度。在这次比赛中,可能有些学生因为做题不够细致而没有获奖,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在高赛上就不能有好的表现,因为高赛的要求和TI杯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个比赛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所以学生在TI杯上获奖自然是好事,但是没有获奖,也不影响他们在高赛上的表现。所以如果学生有强烈的愿望,还是建议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毕竟物理比赛学习初中物理 竞赛训练题,首先是学生自己喜欢。
Q:我们知道很多竞赛学生的竞赛课程主要由学校竞赛辅导提供,那么是否需要通过辅导机构进行额外的辅导?
应老师:我认为是必要的。
首先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说,学校的竞赛课时毕竟有限,而且我们知道竞赛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一般来说,要达到高联赛的复赛,需要学生继续学习两年左右的时间。比如有些孩子比较早开始学习物理竞赛,看上去高中学习得比较快,但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初中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如果算上学生初中参加竞赛的时间,基本上两年左右就能达到不错的水平;而机构的课外辅导刚好弥补了学校竞赛课时有限的问题,可以起到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
二是在学习材料方面,学校一般会重复使用现有的培训教材,而机构课程往往会设置一些新的题目,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高校联赛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竞技项目,学校实验训练受限于课时、设备等因素难以做到全面。我们看到这个痛点,投入资金建设自己的实验室,精心设计灵活、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环境。
问:我们知道嘉汇培优的物理竞赛课程体系是您设计的,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设计原则?
应老师:原则上主要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一层次为在大同杯中获奖,对高中物理知识有相当掌握的初中生,这类学生可以在自主训练的同时直接参加我们高二的课程,与高二学生一起学习从复赛到决赛的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是初中物理成绩好,但未在竞赛中获奖,但高中对物理竞赛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参加我们高一物理竞赛课程,提前学习高考内容。我们计划通过两年的物理竞赛训练,使他们达到高中联赛二等奖及以上的水平。
在内容上,高一课程主要涵盖高中知识范围内的所有竞赛内容,高二课程主要涵盖大学普通物理范围内难度较大的复赛、期末考试内容。同时将理论训练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Q:您能给一些高中竞赛学生,特别是那些即将开始备战物理竞赛的一年级学生一些建议吗?
应老师:如果是初三的话,我建议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把初赛过关、复赛拿三等奖就行了。对于这类学生网校头条,可以利用初三结束到高一之间的暑假空余时间,好好复习一下高中物理高考的内容,不必全部学完,只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其实很多孩子在高一就已经学了很多,能通过复赛,这类学生是有优势的。
所以对于现在读高一、希望明年拿二等奖甚至一等奖的同学来说,需要自己找一些培训资料或者参加培训班,买一两本竞赛教材认真学习,把里面的练习和例题认真做一遍,另外还要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很浅显,但需要培养微积分的思维模式。
Q:最后想问一个关于公立学习的问题,从您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们知道您已经超越了尖子生,达到了学神级的水平。在您眼里,学习可能从来都不是一个难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在您看来,孩子学习的误区到底在哪里?
应老师:我觉得现在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觉得学习或者做练习只是训练一种技能,在这个过程中留给自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并不多,导致除了学习以外,对其他的事情没有方向。
对于一些高考考生来说,他们的问题可能是低估了事物,总认为很多东西很容易,不愿意做重复的题,这是他们的问题,高考还是需要一定的题量的。另外,可能存在方法论上的误区。从哲学角度来说,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还是主动探索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中国学生需要改变问问题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的思维,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循环。
教师个人荣誉
初中
1.第十四届上海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尚科杯,大同杯前身)一等奖
中学
1. 第九届上海市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
2.第十九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第1名)
3.入选第四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中国队
4.入选第3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中国队
·大学本科
1. 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物理竞赛物理类一等奖
2.北京大学四季木格一等奖学金
3.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博士水平
1.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邓肯奖学金( )
2.以第一作者在 ( )、 (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