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选择参加物理竞赛纯属偶然,刚进高中的时候留学之路,对高中的各种竞赛很感兴趣,有一段时间很犹豫,但后来刘胜博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所以我就效仿他,进入了物理这座奇妙的殿堂。
说到学习,我大多是靠兴趣,比如“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我觉得这个标题太大了,有兴趣就花时间去思考,不然就当做任务物理竞赛之路,应付过去就好。
我的信条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应用是学习的目的。”习惯了“应试教育”,后者确实很难做到,我只是尽力往那个方向努力而已。
对于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大家都会“想当然”。学习物理告诉我,“想当然”大多是错误的。就像体育比赛中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反应大多是不科学的。我思考后发现,很多想当然的事情物理过程并不简单,能想清楚的很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不过,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
于是,我全身心投入到物理竞赛的学习中,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解决心中的疑惑。一开始,我上的是基础物理理论课,听起来比较高深,也比较枯燥,特别是热力学课,赵国栋老师备课很充分,讲了90分钟,但是课后复习的时候,好像他教的东西我都没听过,好像认真听了90分钟,但是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后来,有练习的时候,我加入进去,经过一番训练,我终于明白了那么多高深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渐渐的我对它们有什么用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力学的理论并不难,内容都是实实在在的,再加上刘嘉伟老师的幽默,所以力学课还是挺好玩的。力学的魅力在于解题时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难度通常在于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绕过复杂的数学运算(主要是高等数学),解出物理过程的答案。
电磁学无疑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这是刘胜博教授讲的,既有先进的理论,也有巧妙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理论都用不上,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讲明白,物理竞赛的难点——等价性、类比和近似性——都在这里凸显出来,大部分等价性我在这里解释不了。
在备赛期间,我反思了自己的初衷,很多题目我都没做完,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不禁有些迷茫,练习就不一样了,大部分题目我都能做,甚至有些还是多解题,使得比赛成绩很好。后来我想,原因可能是我习惯于解题,因为题目中都有已知条件,而我不擅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已知条件”,太注重思想上的训练,而忽视了写作能力,导致我在这次比赛中吃了大亏。
于是,我在“应试教育”之下得出了一个“道理”,“知道”不代表“正确”,“知道”是实力,但只有你自己知道;“正确”也是实力物理竞赛之路,但它让你的实力让所有人都明白。
物理竞赛结束了,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得到了更多受益终身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