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动量与能量练习 1.动量定理还是动能定理? 物理情况:航天器在宇宙中飞行时,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但航天器时常会遭遇与空间碎片的碰撞而受到阻碍。设在单位体积的空间内均匀分布有n块垃圾,每块的平均质量为m,垃圾的速度可以忽略不计,航天器在飞行中保持匀速v,与速度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为S,与空间碎片碰撞后,垃圾完全粘附。试求航天器发动机应提供的平均推力F。 模型分析:空间碎片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对航天器的影响也是不连续的,如何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前提。 建议充分理解“平均”的含义,这样垃圾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过程就可以相对模糊地处理,淡化考察的“作用时间”与“物理过程时间”的差异。物理过程需要人为拦截,对象是空间碎片。先利用动量定理进行推断和求解。取一段时间Δt,在这段时间内,航天器要穿过体积为ΔV = S·vΔt的空间,遇到nΔV块空间碎片,使它们获得动量ΔP。动量的变化率就是航天器应该给予那部分碎片的推力,也就是航天器发动机的推力。= = = = = nmSv2如果我们利用动能定理,能解题吗? 类似地,对于上述物理过程,由于航天器要向前移动一个位移x=vΔt,发动机推力所要做的功W=x,这个功对应于航天器及其附着碎片的动能增量,而航天器的ΔEk为零,所以:W=ΔMv2即:vΔt=(nmS·vΔt)v2得到:=nmSv2,这两个结果是不一致的,不可能同时正确。
分析动能定理的解法,我们可以发现,垃圾与航天器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需要很大的机械能。因此,“发动机做功等于垃圾动能的增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动量定理的解法中,由于I=t,因此得到的=必定是航天器对垃圾的平均推力。那么,利用航天器的平衡条件,的大小就是发动机推力。这个解法没有错,是正确的。(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所示,一根总长度为L,总质量为M的软绳绕在一根光滑的直杆上。现在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以恒定的水平速度v拉直。忽略地面阻力,求手拉力F。解法:解法与上面完全一样。 答:二、动量定理在不同方向上在物理情境中的应用:三粒子A、B、C,质量分别为m1、m2、m3,由直的不可伸长的绳AB、BC连接,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与BC的夹角为(π-α)。现在对粒子C施加一个冲量I,沿BC方向,求粒子A运动开始时的速度。模型分析:一、注意对“开始运动”的理解,即绳子刚拉直,就有一个力和冲量产生,但绳子的取向没有改变。二、动量定理可以应用在三粒子上,但粒子B的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最复杂,可以用不同方向的形式来表示。三、由于两段绳子都是不可伸长的,所以可以求出三粒子的瞬时速度,有两段约束关系。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这个解题过程——在绳子被拉直的瞬间,绳子AB对粒子A、B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1,绳子BC对粒子B、C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2;假设A获得速度v1(由于A上的合成冲量只有I1,且方向沿AB,所以v1的反方向是沿AB),假设B获得速度v2(由于B上的合成冲量为+,矢量和既不沿AB也不沿BC,所以v2与绳子AB的夹角可设为〈π-β〉,如图3所示),假设C获得速度v3(合成冲量+沿BC,所以v3沿BC)。 利用A的动量定理,有: I1=m1v1① 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 +=m2,可转化为两个不同方向的标量方程,即: I2cosα-I1=β②I2sinα=β③ 粒子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 I-I2=m3v3④ 绳子AB不能拉长,故v1=v2cosβ⑤ 绳子BC不能拉长,故v2cos(β-α)=v3⑥ 用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1,I2,v1,v2,v3,β)是可能的,但复杂性非同寻常,解方程时要注意有序,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1.先利用方程⑤和方程⑥消去v2和v3,使6个一级方程变为4个二级方程:I1 = m1 v1Ⅰ2cosα-I1 = m2 v1ⅡI2sinα= m2 v1 tgβⅢI - I2 = m3 v1(cosα+ sinαtgβ)⑷2.解方程Ⅲ和方程⑷消去β,使4个二级方程变为3个三级方程:I1 = m1 v1㈠I2cosα-I1 = m2 v1㈡I = m3 v1 cosα+ I2㈢3.最后消去方程㈠㈡㈢中的I1和I2,解v1就容易多了。
计算结果为:v1= (学生活动:训练解方程的条理性和耐心) 思考:v2的方位角β是多少? 解答:解“二次公式”(1) (2) (3) (4) (5) 。将(1)代入(2)消去I1,得到I2的表达式。将I2的表达式代入(3) (6) 。 答:β=arc tg()。 三、动量守恒中的相对运动问题 物理情况: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汽车,车内有一个人和N个铅球。系统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现在车内的人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将铅球一个接一个地从车内抛出,车和人都会获得反冲速度。在第一个过程中,每次保持投球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直到投完球;在第二个过程中,每次保持投球相对于汽车的速度为v,直到投完球。 问题:哪个过程使汽车获得的速度更大?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必须选择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或第四、第五方)作为参照物,也就是说本题不能选择汽车作为参照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系,这就使得“第二过程”中铅球的动量难以表达,必须引入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的关系。至于“第一过程”,则比较简单:投掷N次球完全等同于一次投掷N个球。设汽车和人的质量为M,每次投掷铅球的质量为m。由于矢量的方向落在直线上,可以取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设车速方向为正,第一过程得到的速度为V1,第二过程得到的速度为V2。
第一个过程中,由于每次投掷铅球的动量相同,因此多次投掷可视为一次投掷。车、人及N个球的动量守恒。0 = Nm(-v) + MV1 所以:V1 = v① 第二个过程中,必须逐一考察铅球与车(人)的相互作用。第一个球与(N-1)个球、人、车系统相互作用,完成后,设“系统”的速度为u1。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运动合成定律网校头条,铅球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不是(-v),而是(-v + u1)。它们的动量守恒方程为:0 = m(-v + u1) +〔M +(N-1)m〕u1 所以:u1 = 第二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相互作用,完成后,设“系统”的速度为u2。 它们的动量守恒方程为: 〔M+(N-1)m〕u1 = m(-v + u2) +〔M+(N-2)m〕u2 所以: u2 = + 第三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相互作用,完成后令“系统”速度为u3,铅球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 + u3)。 它们的动量守恒方程为:[M+(N-2)m]u2 = m(-v + u3) + [M+(N-3)m]u3,所以: u3 = + + 以此类推(注意过程:先找uN和uN-1的关系,再看uN和v的关系,不要急于简化公分母)……,可得出uN的通式: V2 = uN = + + + ... + 即:V2 =② 我们将公式①重写为:V1 =①′ 不难发现,公式①′与公式②都有N项,且各项的分子相同,但公式①′中各项的分母均小于公式②中的分母,所以:V1>V2。
结论:第一个过程使汽车获得的速度较大。(学生活动) 思考:一辆质量为M的汽车上,有n个质量均为m的人,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汽车大小的初速度v,水平向后地从车上跳下。第一个过程,N人同时跳下;第二个过程,N人相继跳下。 问:哪一个过程中汽车获得的速度较大? 解:第二个过程的结论与上面模型完全相同,而第一个过程的结论为V1= 。 答:第二个过程获得的速度较大。 4、反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固定物理情形:如图4所示,一艘长为L,质量为M的小船停在静水中(但没有抛锚),船头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此人也静止不动。 现在让这个人开始向船尾走去,忽略水的阻力。 问题:当人走到船尾时,船会移动多远?(学生活动) 思考:人能匀速(或匀加速)行走吗?当人在中途停下来休息时,船有速度吗?人的总位移是L吗? 本系统以船为参考,动量守恒吗?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表示已知质量条件下的速度关系。要过渡到位移关系,需要引入相关运动学定律。根据实际情况(人必须停在船尾),人的运动不可能是匀速或匀加速的。运动学定律应该选取S=t。要求出时刻t,必须掌握人与船之间的位移约束关系。 对于人-船系统,对于“开始运动→中间任意时刻”的过程,采用动量守恒(设最终状态的人的速度为v,船的速度为V),指向船头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向量关系可以转化为代数运算,有: 0 = MV + m(-v) 即:mv = MV 由于该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任意选取的,因此该公式表示任意时刻人与船之间的瞬时速度关系。
而且,不难推断,对于中间的任意一个过程,二者的平均速度也存在这种关系。即:m=M①设整个过程的时间为t,乘以式(1)两边,可得:mt=Mt设s、S分别为人、船的位移。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ms=MS② 受船长L的约束,s与S有关系: s+S=L③ 解②和③可得: 船移动的距离S=L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也可以用一切矢量关系,但此时“位移关系”比较难表达——必须借助运动合成与分解公式,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作对比介绍。) 另一种解法: 质心运动定律 人船系统水平方向没有外力,故系统质心无加速度→系统质心无位移。 首先求出初状态系统的质心(用它到小船质心的水平距离x来表示。根据力矩平衡的知识可得:x=),根据,终状态的质量分布与初状态相比,相对整体质心是对称的。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求解小船质心的位移就很容易了。(学生活动)思考:如图5所示,在无风的天空中,一个人抓住气球下方的绳索,刚好能与气球处于静力平衡。人与气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此时人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现在人想沿着吊索下降到地面,绳索至少要有多长才能让人完全安全落地?答:和模型几乎一模一样。这里的绳索长度对应着模型中的“小船长度”(“完全安全落地”是指不允许人从绳索上跳下来落地)。
答案:h。(学生活动)思考:如图6所示,两个倾斜角相同的斜面倒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斜面在大斜面上方。无初速度释放后,小斜面下滑,大斜面后退。设大、小斜面的质量分别为M、m,底边长度分别为a、b,求:小斜面滑到底部时,大斜面后退的距离。解答:水平动量守恒。解题过程省略。答案:(ab)。高级应用: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均质半球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球面上方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质点从静止开始沿球面下滑。求:质点在离开球面前的轨迹。 解释:质点滑落,半球后退。这个物理情况和上面的双斜面问题很相似。仔细分析,由于也满足水平动量守恒,所以我们介绍的“定点公式”是适用的。公式解决了水平位移(位置)的问题,但纵坐标需要一些数学解。要求轨迹方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以半球中心O为原点,沿质点滑落一侧的横轴为x坐标,纵轴为y坐标。 由于质点相对于半球始终做圆周运动(在离开球面前),因此,需要引入相对运动的半球中心O′的方位角θ来表示质点的瞬时位置,如图8所示。由“公式”易得:x=Rsinθ①由图可知:y=Rcosθ②不难看出,方程①、方程②其实都是一条轨迹的参数方程。
为了明确轨迹的性质,我们可以消去参数θ,使它们为: + = 1 这样,特点就很明显了:质点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其长短半轴分别为R和R。 5、功的定义中S值怎样取? 解功的问题时,有时力作用点的位移不等于受力物体(质心)的位移,应该将S取为力作用点的位移还是物体(质心)的位移?下面看几个例子。 1、如图9所示,一个人双手撑在桌子上,推讲台,结果,双手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而讲台却没有动。问:这个人做了功吗? 2、本“节”第3页图1的模型中,计算拉力所作的功时,S可否取为绳索质心的位移? 3、一个人从一楼爬到二楼的固定楼梯,楼梯做功吗? 4、如图10所示,双手分别按压固定气缸两边的活塞高中物理竞赛推荐,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活塞移动相同的距离S,气缸内封闭的气体被压缩,施加力的人(人)做功吗? 以上四种情况,若S取作用点的位移,只有第1、2、4种情况做功(注意第3种情况,楼梯支撑力的作用点没有移动,只是不停地改变作用点)。若S取物体(受力人)质心的位移,只有第2、3种情况做功。 而且,第二种情况虽然也做了功,但数值却不一样,因此,用不同的标准得出的结论有着根本的区别。面对这些看似合理的“难题”,我们还是先回到最根本的一点上来,那就是“功是物体能量转换的尺度”。
第一个例子,手与讲台摩擦生热,内能的产生必须由人体生物能转化而来,人必须做功,S应为作用点位移;第二个例子中,求拉力的功,上面已经说明S最好取作用点位移;第三个例子中,楼梯不需要输出任何能量,不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第四个例子中,气体内能的增加必须由人输出,而压力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但是高中物理竞赛推荐,如果将以上四个例子中的受力者分别运用动能定理,第一个例子中,人在讲台上不做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第二个例子中,动能增量对应的值是S取L/2-物体质心位移时的值; 在第四个例子中,气体的宏观动能没有增量,所以S取质心的位移。(第三个例子的分析暂时放后。)上面的分析引用理论知识并没有错。那怎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原来,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力学中,狭义的功仅指机械能转换的量度;而在物理学中,广义的功则指除热传递外一切能量转换的量度。因此,功也可以定义为能量转换的量度。一个体系的总能量的变化量,常常以这个体系所作的功的多少来衡量。能量可以是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能量转换。可见,在上述分析中,第一种理论对应的是广义的功,第二种理论对应的是狭义的功。 这两者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现在的教科书没有及时区分而已。而且,我们也不难总结出来:算广义的功,S取作用点的位移;算狭义的功,S取物体(质心)的位移。
那么我们在解题时该如何处理呢?这里有几点建议:1、抽象地说,“某一力所作的功”一般是指广义的功;2、“力对物体所作的功”往往是指狭义的功;3、动能定理中的功肯定是指狭义的功。当然,在解功地问题时,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上面的第三个例子就比较复杂,如果我们认为所求的功是狭义的功,S是质心的位移,做功,但结论还是不成立的。我们这样处理吧:把复杂的可变形物体(人)看作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组合:在刚性物体下面连接一个压缩弹簧(如图11所示)。人每踏上梯子,双腿就会伸直,使身体重心抬起,相当于弹簧把刚性物体抬起来。 这样一来,我们不难发现,做功的是人的腿而不是地面。人既是输出能量(生物能)的机构,又是获得能量(机械能)的机构——这里的物理情况更像生物的情况。这道题要求做的功,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功。上述四个例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要么受力物体比较复杂(变形,不能简单看成质点。如第二、三、四例),要么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能量转换不是封闭的(涉及第三者,或者以机械能以外的形式存在。如第一个例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学生活动)思考:一条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保持匀速v,上面放一袋货物,无初速度。货物在达到速度v之前,与传送带的摩擦力为f,向地面的位移为S。
问题:计算摩擦所作的功时,能用W=fS吗? 解答:按一般的理解,这应该是指广义功(对应传送带发动机输出的能量),所以“位移”就是作用点的位移。注意,这里隐含着一个“交换作用点”的问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每个作用点(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都是2S。(另解:计算货物增加的动能与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之和。) 答:不能。(学生活动) 思考:如图十二所示,一个人站在船上,拉着固定在铁桩上的缆绳,把船拉到岸边。 问题:缆绳对船和人系统做功吗? 解答:分析同上“例三”。 答:不能。 六、 机械能守恒与运动合成(分解)的综合物理情况:如图13所示,一根矩形刚性杆固定,水平和垂直部分足够长。两个带孔的小球A、B,质量分别为m1和m2,串在杆上,用长度为L的轻绳连接。忽略两球的大小。初始状态,假设它们处于同一高度,绳子处于拉直状态。现在释放系统,不设初速度,忽略一切摩擦力,试求B球运动L/2时的速度v2。模型分析:系统A、B的机械能守恒。A、B球的瞬时速度不相等,可根据“第三部分”介绍的公式(滑轮船)求它们的关系。(学生活动)A球的机械能守恒吗?B球的机械能守恒吗? 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原因是什么(两种分析方法:a.“微分法”确定两个WT的代数和为零;b.不存在非弹性碰撞,不存在摩擦,也不产生其他形式能量)?由“推广条件”可判断系统A、B的机械能守恒(设终态A球瞬时速度为v1)。该过程方程为:m2g=+①终态下绳子与水平杆的瞬时夹角为30°,设绳子瞬时迁移速度为v,根据“第三部分”介绍的公式可得:v1=v/cos30°,v2=v/sin30°。两方程联立为:v1=°=v2/②解方程①和②可得:v2=VII。 动量与能量的积分(一)物理情况:如图14所示,两根长度为L的刚性轻杆,其一端通过质量为m的球铰链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质量为m和2m的小球相连。
将此装置的两根杆合拢,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铰链在上方,然后轻轻敲击,使两球向两侧滑动,但两根杆始终保持在垂直面内。忽略一切摩擦力,试求:当两杆夹角为90°时,质量为2m的球的速度v2。 模型分析:三球系机械能守恒,水平动量守恒,注意约束关系-两杆不能伸长。(学生活动) 初步判断:左边球与球铰链的速度方向会是什么?设最终状态(杆间夹角为90°)左边球的速度为v1(方向:水平向左),球铰链的速度为v(方向:与垂直方向成θ角向左斜行)。 对于该问题,假设过程,三球系机械能守恒,有: mg(LL) = m + mv2 + 2m① 三球系水平动量守恒,有: mv1 + mvsinθ= 2mv2② 左边杆不变形,有: °= vcos(45°-θ)③ 右边杆不变形,有: vcos(45°+θ) = °④ 四个方程的四个未知量(v1,v2,v和θ)均可以求解。 解该方程的推荐步骤如下: 1. 用v2 代替方程③和④中的v1 和v,代入方程②求θ,可得:tgθ= 1/4 2. 回到方程③和④,可得:v1 = v2 , v = v2 3. 将v1 和v 的代入公式①,求v2。 结果:v2 = (学生活动)思考:在球形铰链接触地面之前的瞬间,左球、铰链、右球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解答:由于两根杆不能变形,可知三个球的水平速度都为零,θ 为零。
一个能量方程就够解决问题了。 答:0, ,0。 (学生活动)想:当两杆夹角为90°时,右边小球的位移是多少? 解:水平方向用“反冲位移公式”,或者水平方向用质心运动定律。 答: 。 高级应用:在本讲中的模型“四、反冲……”的“高级应用”(见图8)中,当质点m滑向方位角θ(不离开半球)时,质点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是多少? 讲解:本例综合运用了运动合成、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的知识,数学运算比较复杂,是一道考验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难题。 根据运动合成,有: = + = - 其中,必然是沿着地面左边走。为了书写方便,我们将其大小设为v2; 它必须沿着半球瞬时位置的切线方向(垂直于瞬时半径)前进,大小设为v。根据矢量减法的三角法则,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示意图(设大小为v1),如图16所示。同时,我们还在图中画出了v1的x和y分量v1x和v1y。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v1y =(v2 + v1x)tgθ①保守粒子和半球系统的水平动量用三个方程式解决三个未知数量(V2,V1X,V1Y),但数学操作很复杂。 The steps are as : 1. From ① and ②, we get: v1x = v2, v1y = (tgθ) v2 2. into ③ to solve v2, and get: v2 = 3. From = + to solve v1, we get: v1 = The of v1: It makes an angle α with the , α= arctg = arctg() This is the final .
[粒子的瞬时角速度与半球的速度= = = =的瞬时速度(II)。铁块以v = 6 m/s的速度向右移动。当有两对相互作用时,可以进行治疗程序。 能量关系引入了摩擦热量的应用,因为过程相对复杂,动态分析必须有助于动态分析,并且全面性相对较高。在这里,当汽车与墙壁相撞时,可以认为铁块和汽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发生,但只有在汽车和墙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完成后,与铁块的相互作用开始了。 汽车首次撞到墙后,汽车的速度变为-v,然后它与速度仍然为v的铁块相互作用。动量是保守的,相互作用完成后,共同的速度v1 = = =,因为方向是正的,因此它必须向墙移动。
(学生活动)在达到共同的速度之前,汽车会撞到墙壁:汽车的最大位移是S =,反向加速度的位移是S'=,其中A = A1 =,SO S'<S,因此,在墙壁上,汽车在墙壁上遇到了墙壁的相互作用。速度仍然是v1。 ...通过类似,我们可以总结铁障碍物和汽车的运动 - 铁块:向右的均匀减速→向右的均匀速度→向右的均匀速度→右速度均匀的速度:平面汽车均匀的速度:均匀的减速到左→左→右加速度的均匀加速度的均匀速度均匀的速度均匀→左右的速度均匀→均匀的速度→均匀的速度→左右距离距离距离距离均匀→铁块具有共同的速度,它们将始终撞到墙壁,因此最终的稳定状态是:它们在墙壁的角落(总最终动能为零)。向右移动时,只需走两倍的左移动距离即可。 但是左侧的减速是统一的,因此第一次:S1 = S2 = = =第三次:s3 = ... n次撞墙的总距离为:σs= 2(S1 + S2 + S3 + S3 +… + SN)=(1 + +… +… +… +… +… +… +)=(1 + +… +… +… +) EN带有质量M和长度L的板固定在平滑的水平平面上。
现在,请再次将相同的滑块赶到板上,并要求它从另一端滑下,这应该是什么。新的初始速度对M =(M + M)VM-(M + M)V2 = FL,并求解上述三个方程式:= 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