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组织纲领和行动计划,是必须经常写的内容。一份优秀的教案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撰写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份优秀教案范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课程计划第 1 部分
1.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分力和力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律。
3.掌握力按作用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力的实际作用。
2. 流程与方法
1.强化“等量替代”理念。
2.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运用肢体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现象探索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根据力在实际问题中产生的作用来分解力。
教学困难
如何确定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课程计划第 2 部分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描述力的分解方法
2、学生能利用画图的方法求出力的分量,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说明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将规定的力进行分解,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并用图解的方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了解力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力分解的用处。
教学困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将指定的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解,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引言
实验演示、新课介绍
教师示范:两根绳子可以提起一个水瓶,但一根绳子也可以。重温合力、分力的概念,明确合成规律。
问题介绍: 举起重物的一个力是否可以被两个力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活动中的规律
2.1 力量分解与多样化活动设计
问题指导:请画出两个力来代替事先在幻灯片上画出的力。
学生活动:使用彩色铅笔分解图画。完成图画后,使用物理投影仪将图画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指导:画得对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规则)
老师把各小组的陈述叠加起来,问他们:这些陈述都是正确的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及力的分解的非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性。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且贴近生活,即使矿泉水瓶掉到地上,损坏程度也不大,通过活动自然而然地带动学生探究问题,同时以定性分析代替定量计算,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4:角色扮演法,拉车
问题情境:如何利用绳索和树木把陷在泥里的汽车拉出来。小组讨论,让三名学生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个人扮演树,一个人扮演汽车,第三个人扮演司机。
老师指导:直接拉可以吗?较小的力能产生较大的分力效应吗?
设计意图:通过协作学习,分解经验很有用。
2.3 向量组成与分解规则
问题情境:一个人向东走了 30 米,然后向北走了 40 米。此人的移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解总位移并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规则。
师生们得出结论: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相加时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都是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而标量只需要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即可。
教师指导: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简化为三角形法则,通过在黑板上画出求向量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求向量差的方法。
讨论问题: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向量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早期向量知识的升华,体现循序渐进的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对于向量减法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高中物理上册必修课1《力的分解》教学计划[II]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力分解和力分量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能用图解法求力的分力,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力的分力。
2.能力目标:
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教育目标
力量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平行四边形来分解力。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力的作用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育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 介绍新课程
当我们需要求合力时,如果我们知道分力,那么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律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应的合力。但是留学之路,当我们知道某个力,想把它分解成两个分力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律,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该如何分解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分解力。
2.新课程教学:
1. 使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 了解力量的分解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能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图解法、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分力。
2.学习目标完成流程
1.请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学生:某个力f可以用f1和f2代替,这两个力叫做f的分量。求已知力的分量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分解后的力),当然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只有在作用相同的前提下才能互相替代,所以在分解力时,每个分力一定有各自的实际作用,如变形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
例1:一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受到向上的拉力f,与水平面成角度θ。
分析:(1)力f的作用是将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拉动,在垂直方向上抬起,所以该力有两个分力,一个是水平方向,一个是垂直方向。
(2)一旦确定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f1=fcosθ,f2=fsinθ
例2: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倾斜的平面上,重力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学员分析:
(1)g方向垂直向下,不能落下。在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产生力,把斜面压紧;在顺斜面的方向,产生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的作用。
(2)一旦确定了两个力分量的方向,其分解就是唯一的。
(3)g1=fsinθ,g2=gcosθ
2.巩固训练
(1)若将球悬挂在墙上,绳子与墙面的夹角为θ,绳子的拉力f对球会有什么影响?可以分解到哪两个方向来代替f?
(2)如果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分解重力g?
师生联合评价(1)a:小球静止靠在墙上,拉力对小球有向上拉的作用,对墙有向左压的作用。分力的方向确定,分解唯一。
b:力的分力f,垂直分力f1用来平衡重力,水平分力f2用来平衡墙壁对球的支撑力。
c:f1 = fcosθ,f2 = fsinθ
师生共同评价(2):a:引力g产生两个效应:一个是沿f1线的分量g1,使f1平衡;另一个是沿f2线的分量g2,使f2平衡。
b: ∴g1=,g2=ctana
课后总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力的分解,理论上力的分解可以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成无数组,但分力和合力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
家庭作业
完成课本作业第2、3、4题。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课程计划第 3 部分
【教学设计】
《力量分解》第1课
西安中铁中学段彩凤
邮政编码:
《力的分解(第一课)》教学设计
西安中铁学校 段彩峰
【教材解析】
本部分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课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之后对力的矢量性质、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规律、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规律等。应分为两节课进行学习,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节课。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掌握合力、分力的定义,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能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因此理解力分解的概念、力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力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并不困难,但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时,尤其难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模型,进而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在秤上举起物体、在斜面上放置物体、在指南针上悬挂钥匙、在斜面与挡板之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体会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实际作用,轻松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律。
(2)了解一般力的分解,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分力的方向。
(3)能运用图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的分力。
2. 流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等量替代”的概念。
(2)通过探索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猜测、探索,享受成功的喜悦。
(2)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有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验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正确判断具体问题中力的作用,并进行力的分解。
2、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力的分力,并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力的分力。
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实际效果分解力量。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给学生分组展示知识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享学习成果;联系实际,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学手段与方法】
学习指导+实验探索体验+协作讨论+多媒体
【教学辅助】
电子台秤一台、带细线的滑块一个、指南针一个、钥匙串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带垂直挡板和海绵的自制斜面一个、滑块一个、足球一个、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1. 介绍新课程(2分钟)
故事简介:有一天,小明和家人出去郊游高中物理小车实验视频,路上看见一辆卡车不小心陷在路边的泥坑里,后面有好多大人都在推,可就是弄不出来。这时,小明自告奋勇说:“让我试试吧!”他找来一根粗绳子,一头绑在卡车上,另一头绑在旁边的一棵大树上,然后在绳子中间稍微用力,居然把卡车慢慢地拉了出来。大家都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
那么,小明学过功夫吗?他有没有什么特殊技能呢?在学习新一课白话文后,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活动设计:老师讲故事,课件呈现情景,学生听故事。
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程教学
1.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3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让两位同学分别汇报复习计划和预习计划的内容,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复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合力与分力“当量替代”的认识,加深对“平行四边形规律”的理解,对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新课程教学
1. 自学(4分钟)
老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明确了力的分解就是在已知合力的情况下高中物理小车实验视频,求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规律也就是平行四边形规律,但是我还有几个疑问:(课件呈现问题)
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如果我们对一定大小和方向的力进行分解,不加任何限制,为什么会得到无数个分力呢?
已知两个力分量的方向,可得到多少组力分量?如何画出力的图形?
活动设计: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64页内容,必要时画图;让一名学生在已知力的两个分力方向的情况下,在黑板上画出力的分解图。三分钟后,让学生依次回答问题,教师纠正错误,课件展示答案和画图方法,并强调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力的分解任务,明确在已知两个分力方向的情况下,如何画出力的分解图形,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 协作探索(10分钟)
师:由以上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当我们面对某一具体问题时,如果能确定合力的分力方向,我们就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确定的分力,也可以利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求解两个分力。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四组,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学习计划中小组的任务。重点:学习伽利略的研究思路:观察-猜想-实验-结论;最终的分力要用合力与已知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
任务分配和工具提供:
第一组:向上拉力的分解。所用仪器:电子平台秤、带细线的滑块
第 2 组:分解斜面上物体所受的重力。提供的设备:斜面和滑梯。
第三组:分解物体对三角形支撑物所施加的力。提供仪器:指南针和砝码。
第四组:分解垂直挡板与斜面之间物体的重力。提供的器材:带垂直挡板的斜面和海绵、足球。
设计意图:在猜测、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小组陈述(15分钟)
活动设计:每组派两名同学上台展示本组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结论、合力分解结果等,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其他组成员可进行提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4. 课堂测试(6分钟)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总结具体问题中力的分解三个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分力。
(3)利用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学习计划中的两道课堂测试题,教师公布答案并简单说明。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实践总结解题方法、步骤,熟练掌握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课程计划第 4 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力分解
2. 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律,并能画出力的分解图
3.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力的分量的大小
4.能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运用力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1.从作用于物体的力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量替代”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力的分解方法,能画出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
重点突破:在互动探索和自主探索两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进行画图、计算,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难以教导】
根据问题的受力情况,确定分力的作用,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用实验手段让不可见变为可见,让感官可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索、小组探索、自主探索,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学流程】
【课堂介绍】
老师:很荣幸来到富春中学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首先请两位男生上台和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请两名男孩模拟拔河,进入僵持阶段,两人紧握绳子,用力拉,老师用两根手指将绳子从中间拉向一侧,结果两名男孩都被拉倒。
老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能用两根手指轻松拉倒两个男孩,还能用一只手拉一辆公交车。可惜现场不能演示,大家看视频吧!(播放视频)
老师留下了一个悬念:老师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老师明确了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有时候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可以将几种力的作用用一种力来代替,这就是力的合成。在实际工作中,一种力可以产生多种作用的情况很多,为了满足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就要用几种力来代替这一种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个同学在玩拔河,老师在绳子的中间施加一个水平拉力,这个力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个同学的作用。要解释这种小力推动大力的现象,就要学习力的分解的知识。现在我们先从一个比较简单的案例开始,来研究力的分解。
【师生互动探索1】
(图为:拖拉机拉着耙子,人拉着箱子!)
教师提问转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斜向力,这个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师生实验探索:我们在测力台上放置一个小车,并标出指针位置。小车一端用细绳与力传感器相连,学生可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钩重物与滑轮相连,使小车受到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一个钩重物,重量为4.9N。请在学习计划上记录f=4.9N。
老师问学生1:你观察到了秤和传感器的读数吗?请描述一下!
(传感器之前没有读数,但现在有读数,并且秤的读数减少了)
老师继续问:这个向上的拉力对小车有什么影响?
(一个将车子垂直向上拉的效果,一个将车子水平向右拉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和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