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长征,翻越千山万水从容不迫。
武陵山脉蜿蜒波涛汹涌,乌蒙山脉雄伟泥泞滚滚。
金沙江的水冲击着悬崖,是温暖的,大渡桥的铁链是冰冷的。
更欣喜的是岷山上积雪万里,令三军过后无不微笑。
长征
七言律诗《长征》注释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每句通常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上、下、下、末四联;平句末字押平声,首句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必须通篇一致;句间、句间讲究平仄,中间四句一般用排比。
艰辛:困难、阻碍。
轻松:不怕困难,阻挡不了。
五岭:大峪岭、齐田岭、都庞岭、孟渚岭、岳城岭,横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
蜿蜒:形容道路、山川、河流等蜿蜒、连续的景象。
小浪花:作者解释道:“把山比喻成‘小浪花’和‘泥球’,就是‘无动于衷’。”
乌蒙:山名。乌蒙山位于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险峻。1935年4月,红军长征途经此地。
泥丸:小小的泥球。全句的意思是险峻的乌蒙山就像红军战士脚下的一个小泥球。
金沙江:金沙江指长江上游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在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角坪渡渡口强渡。
云崖暖:海浪冲击悬崖,溅起阵阵雾气,在红军眼中犹如蒸汽。(云崖:高耸入云的悬崖。暖:有学者指出是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也有学者认为是温暖的意思。)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一座由十三根铁索构成的桥。
寒冷:暗示敌人的残酷,形势的严峻。
岷山:中国西部的一座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和四川省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与西青山相连,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叠山和甘肃与四川交界的摩天岭。
三军:这里指红军。
大家都笑了:红军长征到了目的地七律长征的诗意,胜利了,大家都笑了。
《七言律诗·长征》赏析
《七言律诗·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例子七律长征的诗意,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本首联是全诗的主干,以其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气、高远的概括,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全诗奠定了轻松、豪迈、非凡的基调。
第二联继续“万山”,顺着红军长征的路线,眺望武陵、乌蒙两座典型的高山峭壁,描绘出“翻越五岭”、“迅速翻越乌蒙山”两幅“长征图景”,这两句描写了红军征服高山的情景。
第二联延续了“万水千里”的主题,诗人依然用“巧渡金沙江”和“勇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来整体阐述。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拍打着两岸巍峨的悬崖峭壁,山河都在为红军的胜利歌唱。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有十三根铁链,让人看了不寒而栗。这两句描写了红军征服水路的情景。
最后一联描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是一幅“欢欣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景。这一联是第一联的呼应,开头说“无所畏惧”,结尾说“更加欢欣鼓舞”,强化了主题。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不仅气势磅礴,韵律优美,而且细腻有致,诗中层次分明,用词精妙。全诗没有提到敌人的凶恶与凶残,置之不理。这种俯视山河的傲骨之气,只有百战百胜,通观大局的伟人才能拥有。没有这个胸怀,是不可能说出这句话的。
《七言律诗·长征》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诗是在红军战士翻过岷山,即将胜利结束长征时写下的。作为红军领袖,毛泽东历经了无数考验。如今,曙光已现,胜利在望,他感慨万千,怀着极大的热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诗·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言律诗·长征》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人,湖南湘潭韶山人,农民家庭出身。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文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