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除了分析教材外,还要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探讨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的现状,提出优化教学的对策。关键词:心理特点 思维特点 教学对策。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教材本身的分析上,而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的分析等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更高要求。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既不感兴趣,又普遍觉得学起来困难。 为了有效解决这种矛盾心理所引发的问题,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揭示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为创新物理教学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特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个不同层次:一是仅仅对学习物理存在直观的兴趣。他们单纯地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所以特别喜欢观看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老师的演示实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把金鱼和水放入试管中,当试管上部的水加热至沸腾时,金鱼还在试管下部游来游去。
这种现象与学生在实验前的预期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很新鲜。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在现象本身上,并没有探究这些物理现象的内在原因的欲望。其次初中物理故障分析,对物理学习有操作性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影响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有的学生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废寝忘食。但实验结束后,学习兴趣就消失了。这些学生对实验本身感兴趣,而对探究物理的原理、性质和规律却不感兴趣。初中的男生大多还处于这种兴趣状态。第三,对物理学习中的因果关系探究感兴趣。这些学生不仅要求了解某种物理现象,而且要求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他们对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第四,对概括感兴趣。他们要求通过分析个别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发现和掌握普遍的规律。 因此,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强,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练习,但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通过对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大致摸清了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状况。上述四个层次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2、思维特点:首先,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以下思维特点。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心理定势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概念的确立多以表象为中介,在表象形成过程中,心理定势起着重要作用。物理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普遍本质特征,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应强调心理定势的作用。例如,在“力”这个概念的教学中,“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提出问题,还是运用概念分析问题,都要反复强调“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种思维定势对于概念刚确立时把握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定势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生错误的思维倾向。心理定势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会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产生错误的思维取向,阻碍新问题的解决,而且越努力,错误偏差越大。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惯性知识后,总认为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不具有惯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注意条件的变化和应用范围的差异,自以为是,把事情摆错了位置,导致思维很难转变方向,陷入思维的“死角”。二是思维发散性差。思维定势太强,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难以灵活思考,容易被旧的框架所束缚,墨守成规。例如,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死记公式,只知道利用公式解浮力,却不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力的平衡条件也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很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日常概念来分析物理问题。例如,老师问:把一管冷水放入一个烧杯中,加热,加热很长时间后,试管里的水能沸腾吗?在检查测试中,只有1/5的学生回答不能沸腾,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答错了。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把问题想当然,没有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即用概念和定律来分析问题。他们认为只要继续加热,试管里的水就能沸腾,却没有考虑到传热和沸腾都是有条件的:当杯内外的水达到100C时,传热就停止了,而沸腾除了要达到沸点外,还必须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 如果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收烧杯中沸水的热量,那么它就只能是100C的水,不能变成100C的蒸汽,所以试管中的水永远不会沸腾。 操作兴趣 37% 因果兴趣 19% 一般兴趣 13% 直觉兴趣 31% 直觉兴趣 操作兴趣 因果兴趣 一般兴趣 第三初中物理故障分析,在强化物理概念、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谈到“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不随运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部分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思维特征。
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一切物体不管受力与否,不管运动与否、如何运动,都有惯性”,但他们在头脑中并没有真正接受这个概念。在运用惯性概念分析具体问题时,仍然认为物体要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必须有外力作用于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要防止学生走向固执己见的极端道路。第四,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思维总是从一定的感性材料的诱导中形成物理模型,这种模型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利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撑,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重视展示物理表象的作用。 如果过分强调理论分析,就不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兴趣。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一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初中生物理难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难,当然也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由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决定的。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试图引导学生克服其心理和思维特点及障碍,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二、对策: (一)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障碍 1、运用心理测试的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思维障碍,可以运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比如,设计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题目让学生作答,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心理测试题的设计要能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即学生在回答这些物理题目时犯的错误,并不是因为物理知识和技能不好,而是心理和思维上存在规律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消除心理和思维障碍。 2.运用观察法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以及在言行中的表现,如上课听课时的情绪,演示实验时的反应,回答问题和讨论时的想法,操作实验时的态度和行为,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方法等。通过观察,不但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而且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维障碍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3.运用问答发现法设计科学问题,可以揭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清楚地揭露自己的思维障碍发生在哪里。例如,在学习浮力教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当将一个质量相等的木块和一个铁块放在水中,静止不动时,哪一个的浮力较大?”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木块的浮力较大,如果只看他们的答案,他们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是在错误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的。他们是这样想的:ρ铁。因为他们忽略了木头浮起来、铁沉到水底的条件,都当成完全浸在水中,所以就得出木头的浮力大于铁的结论。所以,教师不能只看结论,而要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存在障碍。总之,问答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很多学生往往只求知道事实,却不愿追究原因,而问答题就是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教师在设计问答题时,不仅要注意针对性和典型性,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训练。 这种自学、讨论、答辩、启发、解惑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心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运用“导学—讨论”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主要阅读物理教材、操作实验等)和互相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这是该模式操作流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物理历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以各种方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解释物理现象、探究新问题的好奇心。
当学生有疑问,需要弄明白问题所在时,就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本,这样他们就能专心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这一节时,先做了一个“用玻璃管吸水的演示”。把玻璃管插到广口瓶里,用嘴吸,水就会顺着管子进入嘴里。然后,把广口瓶灌满水,用瓶塞把瓶口塞紧,在瓶塞中间插上一根玻璃管,让前排的学生吸,结果没有一个学生把水吸上来。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抱怨前排的学生不会吸水,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观察力敏锐的学生指出,瓶口用塞子吸不上来。当作者问为什么用塞子吸不上来时,学生都答不上来。 接着作者指出:要了解现象的原因,请阅读“大气压”一节。这样,老师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环节。(2)指导自学。教师发放自学提纲,提供实验器材,学生按照自学提纲阅读课本、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教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诱导启发,但不能接管和代替,主要是了解自学情况。关于自学的内容,宜选择难度不大或学生有一定了解程度的教科书作为自学内容,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自学内容的难度要逐步提高。 对于自学大纲,教师可以提前打印出来,大纲要与教材紧密结合。
它应包括: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旧知识的提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指导材料。至于自学提纲的具体内容,则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而定,对二年级以上应更详细一些,但要通俗易懂,发挥应有的作用。 (3)讨论与答辩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教材中的常见问题、重点难点(因为重点难点是自学无法完全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讨,加深理解。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讨论的话题要有启发性,话题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远,让学生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讨论的题目应该是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后可以“跳着挑”出来的。讨论的题目要有程序性,题目的顺序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讨论题目要层层推进,一个接一个,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讨论题目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者结合。在讨论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特别要注意中、下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对尖子生有自卑感,发言时总有顾虑,不像尖子生那样自信,发言比较积极,所以要优先让他们发言,提出答案,鼓励他们,打消他们怕犯错的心理,调动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调动中、下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大面积地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