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联谊台上这座通桂式碑塔,是卫立煌于1941年所建。
《追忆古渑池盟》系列
介绍
□记者 朱金忠 中文 摄
秦赵会盟台为渑池古八景之首。
《渑池县志》主编杜建成告诉记者,古会台风景非常秀丽,夕阳西下,会台巍峨高耸,霞光万道,伴着九州风,倒影纤长,绵延千尺。此景让人怀念不已,不少文人骚客借此寄托对往昔的怀念。
苏轼、欧阳修、韩琦等都在台上赋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我最喜欢的是明代诗人戴公的诗:“赵离秦已久,夕阳下独留台。高桩影映黄昏紫山,空场灯映秋草黄。归鸟争巢,牧童吹笛对牛羊。昔日英雄何处寻?怀念往昔,心痛不已。”
继我的前任们的脚步之后,2011年10月20日,我走上了联盟舞台。
会盟台是一大片土丘,土丘上长满了绿树。按照战国时期的习俗,会盟结束后,双方在会盟之处埋葬各自的兵器和会盟文书,并堆土筑台。这就是今天的秦赵会盟台。
此后,会梦台历经沧桑。据《渑池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渑池知县王之度在会梦台上建亭,并刻石记事。崇祯末年,亭碑毁于战火。清嘉庆十三年,渑池知县甘阳生在台上又建亭一座。
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总司令卫立煌与著名人物章士钊倡议并赞助重建秦昭会师台,具体事宜由军医督察郭长锦主持,并动用陆军疗养院创办经费,历时四年才竣工。
会会台下有一座圭形碑塔,为卫立煌于1941年所建,碑塔高约1.5米。碑的正面有民国书法家寇侠所书“古秦昭会会台”六个隶书大字。背面有章士钊所书《唐多陵静林》诗:“露水蚀花台土,英雄拭泪,看山河美景重开。未到渑池近,闻鼓声悲凉。绿血溅黄尘,书生言辞庄严,文章却总有稚气。河南于学政将自己的狗儿子比作英雄才子,真可笑。”
1986年,渑池县政府重建慧梦台。
现今的秦赵会盟台高14米,每面有52级石阶,台上的亭子为双层八角形挑檐仿古建筑,四周有汉白玉栏杆,上面雕刻着秦赵两国国王会盟时宴饮的情景。
亭内石碑呈方柱状,东、南、北三面分别镌刻有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萧老的“古秦赵联盟台”题词。
台上还有一块石碑,是渑池县衙的《重现古代秦赵会盟台》:“秦国日渐贪恋玉石,窥探国势,用联盟之策,以助战,故有渑池会盟。相如随赵王到渑池拜见秦王。秦王恃强凌弱,羞辱赵王。相如以智慧和勇气,五步之内打败秦王,在酒饭之间破敌,压制了秦国势力,兴了赵国之志。其忠心耿耿,浩然气度,为世人所敬仰!”
《碑文》说渑池之盟的起因是秦“窥其国”,这大概是受了《史记》的影响,但我不敢苟同。
渑池之约作为战国时期有记载的历史事件,却因为其主要内容见于蔺相如传记而被掩盖,秦赵两国之所以举行渑池之约,并非为了“窥探其国”,而是两大国竞争之下的一次和平会晤。
齐楚因素导致秦赵结盟
司马迁并没有直接回答秦赵会战渑池的真正原因,而是写了这样一句话:“其后秦伐赵,攻下石城(今临州)。次年,又伐赵,斩杀赵国二万。秦王遣使告赵,欲与赵王讲和,在西河外渑池会战。”
司马迁强烈地向我们暗示:秦国一次又一次战胜赵国,秦王借势威胁赵国,赵王无奈之下,只能接受渑池之约。
但这种说法很难令人相信。
秦国两年攻赵两次,攻下一座城池,斩杀敌军两万,能吓得赵惠文王“应召而来”吗?当时赵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拥有百余座城池,数十万士兵,损失两万人对赵国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损失。要知道,即便是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四十万精锐被歼,秦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国还能调集十万大军(还有李牧的五万精锐骑兵防御北方胡人),损失一座城池,损失两万人,赵国难道只能求和了吗?
渑池之盟发生在公元前279年。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秦、赵两国愿意坐下来讲和?其中的原因,《赵世家》和《秦国志》中都没有记载,而答案却藏在《田单传》和《西南夷传》中。
秦军两次伐赵,其实只是白起三年伐赵的一部分。五国伐齐之后,老霸主齐国奄奄一息,秦赵矛盾成为中原争霸的主要矛盾:秦国想趁势称霸天下,赵国则想取代齐国称霸中原,两大强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公元前282年,赵国集中兵力,进攻秦国的盟友魏国。为挽救魏国危局,大将白起三年内三次攻赵。这便是攻下石城、斩杀两万百姓(又攻下赵国两座城池)的由来。
赵国这才掉头要与秦国决战。
但公元前279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促使秦、赵两国迅速停战议和。
第一件事:齐国复国。燕国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将齐国打败,只留下两座城池。后来齐国名将田单兴起,守住了两座城池达数年之久。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对乐毅起了疑心,乐毅只好投奔赵国。田单随后以著名的“火牛阵”大败燕军,数月内收复了全部七十二座城池。齐襄王收复临淄后即位。
这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齐国是赵国在中原霸权的最大威胁,赵国是五国攻打齐国的幕后推手。齐国复兴之后,趁势追击燕国。燕国是赵国的盟友,赵国必须救燕国。而齐国复兴,也是赵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件事:秦国后院起火。秦国还有一个宿敌——楚国。秦楚两国连年征战,互有胜负,但秦国却干了一件非常不要脸的事。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会见楚怀王。楚怀王不听赵遂、屈原等人劝告,天真地到武关“会盟”,结果被秦国扣留,软禁在咸阳。
楚国对秦国的背叛怀恨在心。公元前279年,楚将庄周率军反攻秦国,“顺江而上”,不仅夺回了乾中郡,还乘胜追击进入巴县,攻占了巴国旧都郅(今重庆涪陵)。此后,庄周因兵力不足,转而南下,企图从南面包抄秦军。巴蜀是秦国的粮仓,秦国不得不折返与楚军作战。
渑池会战是秦昭王提议的,赵惠文王同意参加,原因并非是赵国以兵力、土地的损失为代价投降城下,而是国际形势突变下,两个军事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妥协。
如果秦赵开战,双方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军事困境,这是秦赵两国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渑池会战只能带来和平,不会带来破裂,因为秦赵两国有共同的利益。
一次努力就能带来惊人的成果
秦赵渑池之盟是大国博弈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秦赵在渑池妥协,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就算没有蔺相如,秦赵也不会开战,难道这说明蔺相如在渑池会议中没有任何意义吗?
当然不是。虽然秦赵两国的形势决定了短期内不会开战,但也不排除秦国再次使出“流氓手段”,扣留赵惠文王。这样一来,赵国就算内乱,也不会立刻攻打秦国。
秦昭王把会见地点选在渑池,这让赵惠文王很为难。渑池地处秦汉边境,属于秦国势力范围,一旦出事,赵军将无法抵挡。“赵王畏秦,欲不去”不是没有道理的。二十年前,楚怀王被秦昭王愚弄,死于异国。赵惠文王不想重蹈覆辙。
但司马迁对赵惠文王最终西行的原因却有如下解释:廉颇和蔺相如商议道:“大王不去,则赵国懦弱。”于是,赵惠文王便踏上了西行之路。
我觉得这个解释有些牵强,因为廉颇和蔺相如并没有回答如何才能让赵惠文王不那么“怕”秦国。但他还是去了。
渑池会战中,赵惠文王犹如傀儡,被秦王一次次戏弄、侮辱。若不是蔺相如勇武,他差点儿丢了君主的尊严。赵惠文王为何如此呆板?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被廉颇(下文会讲)吓坏了;二是赵惠文王本身不善言辞,虽然在逼死父兄方面很冷血,在任用贤臣方面很开明,但在外交谈判方面却不擅长。
在渑池会议上,蔺相如的表现十分抢眼。
秦昭王喝醉了,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奏一下竖琴。”赵惠文王就拿了竖琴来弹奏。这时秦史官赶来,说:“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喝酒,请赵王弹奏一下竖琴。”
这番侮辱的话立刻激起了蔺相如的怒火,他走上前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善于琴乐,请你拿盆、拿壶来给秦王喝。”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鼓被演奏,震惊世界。然而,在战国时期,鼓并不高雅,只是普通百姓用来娱乐。蔺相如为了回应秦王的不敬,便请他弹奏鼓。
秦昭王大怒,拒绝击鼓。
蔺相如捧着罐子走上前去,说:“五步之内,我要把我的血洒向大王。”
在我的印象里,能和秦王拼个你死我活的,大概只有三个人。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但很多史学家认为,《战国策》里说的未必靠谱,唐雎是否真的存在也是个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荆轲,但这家伙只是名义上的侠客,仗着不会拔剑,欺负秦始皇。秦始皇一旦拔剑,就会一剑把这个“没有本事”的刺客打倒。但蔺相如手里没有剑,只有一个陶罐。当秦王“要杀相如”的时候,蔺相如“睁眼呵斥,左右的人都跪倒在地”。
什么是勇气?这就是勇气!
战国时期的人,能机智谋略,有这样的勇气,才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秦昭王心情十分沮丧,便击鼓致意。蔺相如“回头对赵御史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鼓。’”
秦赵两国虽然没有在渑池会战,但双方的口舌之争,却丝毫不逊于战场。蔺相如的勇猛,连太史公都对他佩服不已:“明知必死渑池会面,必有勇。难的不是死,难的是处死。蔺相如以玉指柱,大骂秦王手下,眼看就要被处死,将士们胆怯,不敢出手。蔺相如一时振奋精神渑池会面,震慑敌国,退让两路,名声高过泰山,真是智勇双全啊!”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