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课两个知识点1
1. 固体
1、晶体:外观上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确定的熔点,有些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
2、无定形:外观上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确定的熔点,某些物理性质是各向同性的。
①判断物质是晶态还是非晶态的主要依据是它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②晶质和非晶质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成非晶态(石英→玻璃)
3、单晶和多晶
如果一个物体是一个完整的晶体,比如一小粒食盐,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小晶体无序排列而成的,这样的物体就称为多晶体。 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但与单晶体一样,它们仍然具有确定的熔点。
2. 液体
1、表面张力:当液体表层分子比内部稀疏时,分子距离比内部大,表层分子表现出重力,像露珠一样
2、液晶显示屏
分子排列有序、各向异性、可自由运动、位置无序、具有流动性。
各向异性:从某个方向看分子排列整齐,从另一个方向看分子排列混乱。
三:饱和蒸汽及饱和蒸汽压力
①汽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1、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热量高中物理比值定义式,但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 此外,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②饱和蒸汽及饱和蒸汽压力
饱和蒸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称为饱和蒸汽。 未达到饱和的蒸汽称为不饱和蒸汽。
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蒸气的压力恒定,称为饱和蒸气压。 不饱和蒸汽的压力小于饱和蒸汽的压力。
1、饱和蒸气压仅指该液态蒸气在空气中的分压,与其他气体的压力无关。
2.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和材料类型有关。
四:物理状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①熔化热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注: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发生变化,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称为该晶体的熔化热。
一、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熔化热的国际单位为焦耳/千克(J/Kg)。
二. 熔化过程中,晶体吸收热量,分子势能增大,破坏晶体结构,转变为液态。 因此,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而只取决于晶体的类型。
三. 对于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等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
注:非晶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变化,不同温度下非晶晶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因此非晶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②汽化热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气体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称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汽化热。 用L表示汽化热,则L=Q/m。 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
I. 当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气体分子。 它们必须克服其他分子的吸引力才能做功,因此它们必须吸收能量。
二. 对于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等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
三. 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材料类型、液体的温度、外部压力有关。
必修课2高中物理知识点2
了解静电
1、静电现象
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
(2) 接触起电: (3) 感应起电: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物质的电学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正常情况下,物体内部原子中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 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中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在系统内英语作文,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然而,在此过程中系统的总电荷并没有改变。
3.利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分析 (2)接触起电分析 (3)感应起电分析
4、带电物体的性质:电荷转移过程中,电荷不出现或消失。
第二节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收费数量及点收费
1、电荷: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简称电。 单位为库仑,简称库仑,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称之为点电荷。
2. 收费金额检查
1、检测仪器:验电器
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与其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的方向位于它们的连线上。
2.尺寸:
方向:在连接两个电荷的线上,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
3. 式中,k为静电力常数。
四、设立条件
①真空中(近似空气中),②点电荷
第三节 电场及其描述
1、电场
1、电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带电物体之间通过周围电场发生相互作用。
2.电场的基本性质:它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强大的影响。
3.电场力:电场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 这种力称为电场力。
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是一种电荷对另一种电荷激发的电场施加的力。
必修课2高中物理知识点3
潜在差异
电势差是衡量静电场中单位电荷因电势差而产生能量差的物理量。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势差。 根据教材要求,电势差取绝对值。 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一点电势更高,就需要判断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正功还是负功,或者从这两点在电荷上的位置来判断电场线。
电流之所以能在电线中流动,是因为电流中存在高电位和低电位之差。 这种差异称为电位差,也称为电压。 换句话说。 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 字母V通常用来表示电压。
电源是为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测量(符号:V)。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则: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的电压之和。
公式:ΣU=U1+U2
并联电路电压规则: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公式:ΣU=U1=U2
欧姆定律:U=IR(I是电流,R是电阻)但该公式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串联电压之间的关系是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U=U1+U2。
并联电压的特点是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U=U1=U2
1.关系:U=Ed或E=U/d。 后者的物理意义:均匀电场的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电场方向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电势降)。
2、适用条件: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均匀电场中。
3、注:式中d是指沿电场方向两点之间的距离。
1、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平面或曲面)称为等势面。
2、特点:
① 等势面和电场线必须处处正交;
②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起作用;
③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④ 任意两个电势不同的等势面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⑤算术等势面越密,电场线越密。
高中物理必修课2知识点4
1、电源及电流
1、本世代条件:
(1)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正负离子;导电气体——正负离子和电子)
(2)导体两端存在电位差(电压)
(3)导体中存在连续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保持电位差。
2 电流方向
电流可以通过正电荷的定向移动、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或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来形成。 习惯上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阐明:
(1) 沿一个方向移动的负电荷与等量的沿相反方向移动的正电荷具有相同的效果。 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
(2)电流有方向但电流强度不是矢量。
(3)方向不随时间改变的电流称为直流电; 方向和强度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流。 DC通常指的是恒流。
2、电动势
1、电源
(1)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势能的装置。
(2)电源中非静电力的作用:是将正电荷从负极输送到正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势能。
【注】在不同的电源中,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形式不同。
2、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转移电荷q的比值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2) 定义公式:E=W/q
(3)物理意义:表示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量(非静电力)转换为电能的能力。 电动势越大,电源每通过电路1C的电流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值就越大。
【注】:①电动势的大小是由电源(电源本身)中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的,与电源或外部电路的大小无关。
②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电源两极之间的电压。
③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将电源中1C的正电荷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
三、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
①电动势: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的尺寸无关。
②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③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量。 单位为:A·h、mA·h。
【注】:对于同一型号的电池,体积越大,容量越大,内阻越小。
【学习方法】
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高二时,学生应及时调整学习时间。 要注意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完成,不要留下任何疑问,以免增加更多的问题。 问题越多,学习压力就越大,影响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体而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谨完整,知识系统性强。 因此,要注重掌握系统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注重实验,勤于实验
电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部分,也是高考的常见部分,所以一定要学好这部分。 做实验之前,一定要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实验室验证。 这对于提高实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与高一、二年级相比,教学内容更多,课堂容量更大。 学生一定要注意老师的讲解,跟上老师的想法。 上课认真听讲是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听课时要积极思考,不断问自己问题,然后通过听得到答案。 为了达到高课堂效率,必须课前预习。 预习时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学到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融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模型中,快速掌握知识,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 预习不仅可以增加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复习问题的能力。 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定期回顾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定期复习、总结的好习惯。 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和提高的过程。 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 二是章末回顾,理清各章知识主线,掌握其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 找到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不仅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物理中,不需要背太多的内容,大部分都需要理解。 通过系统有效的复习,你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材其实“很薄”。 你应该尝试对所做的练习进行分类,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快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高中物理必修课2知识点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 列出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5)统一单位并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一)选定的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时,可采用“先整体,后孤立”或“单独孤立”等方法。 一般情况下,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同时,应分别研究。
(2)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组,并求出答案。
3、解决关键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需要对物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过程引起的条件变化或应力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找出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利用极限分析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容易出错的现象:
(1)在加速度系统中,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直接用拉力F拉动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与用重力为F的物体拉动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相同。
(2)在加速度系统中,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当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有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时,其支撑力就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高中物理比值定义式,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两个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力,就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必修课2高中物理知识点6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所有物体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1、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净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不变)
4、力是加速度的原因;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性质称为惯性。
1、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3、惯性是一个物理量,描述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净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m;
2、加速度随着力的产生而发生、变化、消失;
3、当物体所受的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就会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称为1N;
4、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之间的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2、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根本区别在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高中物理必修课2知识点7
1、基于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以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主要应用有: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涂等。
2、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其应用包括:静电保鲜、静电灭菌、农作物种子处理等。
3、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闪电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 它能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将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养分。
4、防止静电的主要方法:
(1)避免产生静电。 如果可能,请使用不太可能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积聚。 产生的静电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消散,例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