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把高中生物作为纯科学科目来学习是错误的。
尤其是到了高三,综合理科论文之后,一些生物不擅长的学生,会把生物当成化学和物理,或者在综合理科论文的同时学习生物,这样只会使得遗漏越来越多。 尤其是综合理科论文,选择题分数大幅提高,使得生物方面的缺点不再能够被化学和物理方面的优势所掩盖。
事实上,很多数学、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理科”课程中却无法获得优势。 生物老师反复强调“回归课本”来提高这门学科,但这却让很多习惯答题的理科生不知从何入手。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后来光着成绩考上了北大)在物理比赛后,生物成绩降到了43分。 他受到科学竞争心态的束缚,完全无法理解一门不能通过“解题”来提高的科学科目。
后来,生物成为他评分效率最高的科目,甚至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天下第一题”作文。 一篇生物学论文,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得到78到80分的高分(满分80分)。 到了大四结束时,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作为一个铁杆生物渣男,他的反击方法非常简单。 你无法忍受读它,对吧? 那么就用最笨的方法,抄书吧!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从第一门必修课第一页的简介开始,每天都利用时间抄完了必修的三本生物课本。
这种方法可能有些极端(抄书其实要花很多时间,而且没有必要),但它至少证明了一点:
生物考试的所有知识点均来自课本。
为了提高你的生物成绩,你必须回到课本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智路教育帮()
--------------------------------------------------
以下为正文:
高考生物如何报考?
准备一科,需要从试题类型和内容入手,才能有的放矢。 要提高生物成绩,还是有必要对生物考试的题型进行分析。
以国考为例,生物试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细节题——考查知识点的细节和易混淆点。
◆典型应用题——涉及知识点的典型题型考查,如光合作用和呼吸的计算、遗传谱系图的分析计算、神经体液调节分析、课本实验等。
◆材料分析题——参考课外文字材料,看似高级,没见过。 经过分析后,可以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假设演绎、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解决。 考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全国生物高考题型和内容相对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生物考试试题出现了三个现象:
◆ 选择题考查教材中的细则:例如,2015年国卷二第2题考查的端粒理论就来自于教材中的细则,而不是教材的正文段落。 阅读课本时比较细心的学生往往能注意到课本中不起眼的细节。
◆ 教材原文镂空设题:如2015年全国卷一第31题第二题就来自教材原文段落。
◆ 分析完整的生化过程:例如2016年国三卷第30、31题。 由于高考的选择性,出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常见题型和考试方式。 这就是材料分析题存在的意义,也是国生物试卷“不难,但怪”特点的体现。
总而言之,无论生物试题如何变化,计算内容少、知识点多的特点决定了,为了体现生物学科的区别性、难度和灵活性,往往很难在诸如作为基本概念和概念分析。 这恰恰是很多擅长计算、解决问题的理科生不擅长的。 因此,考生必须精通教材内容,才能以不断的备考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试题。
-----------------------------------------------------------
如何阅读生物课本?
掌握教材内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教材。 很多老师可能都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是当我们真正去执行的时候高中物理动态图,我们发现我们好像花了时间看书,却没有理解什么新东西——这是方法的问题。
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你把生物课本读透了,当你看到概念分析或典型应用的概念选择题时,你立刻就知道哪个选项错了,错在哪里,有什么“陷阱”。 “ 是。 ,有什么特殊情况吗? 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难。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学习教材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小技巧。
◆注重概念
首先,尝试尽可能多地记住名词的定义。 看课本时要注意限定词,这对理解名词和判断从属关系非常有帮助。
示例 1:酶[由活细胞产生][催化][有机物质]。 酶的定义解释了它的起源、功能和化学性质。
例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产生】、【可以从产生地点转运到作用地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微量】【有机物】。 植物激素的定义解释了它们的来源、运输途径、功能、含量和化学性质。
其次,对过程的概念性和动态理解。 课本上有很多动态过程,比如呼吸、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描述这些过程的概念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在头脑中动态推演。
例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各种酶的催化,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大量的物质的过程。 ATP。 这个概念很长。 其实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发生了哪些生化反应。 你的脑海中应该有一个动态的画面,如下图。
示例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能是一些同学的痛点。 对于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者向老师索要flash或者教学视频,反复观看,直到你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于过程中的细胞板问题、同源染色体问题等,首先要明确问题的主语名词的定义,然后利用定义来理解动态过程。
三是规范术语的完整记忆。 本质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答案并不是不正确,但在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中,按照原文来表达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原话表达,至少要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例1:这个例子说明了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 答: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或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2: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①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离;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间交换信息。
例3:信息可以调节生物体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重概念和细节分析
处理概念细节题,要做好概念分析。 以下是学习教材时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程度副词通常意味着测试点。 主要词语有“大部分”、“主要”、“一般”等词语,其中往往含有测试点。
例如这句话“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正确的废话。 植物细胞含有叶绿素,这不是常识吗? 为什么说“主要”? 另一个例子是“大多数有性生殖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最”是什么意思?
每次我去找老师请教这些不必要的词语,总是让我对课本上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面对试题时,所有的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老师在题目中设置的考点和“坑”一目了然。
例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生产者不等于绿色植物。 思考:能够进行化学能合成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是生产者。
例2: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思考: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其次,需要区分同义词和形态相似的词。
实施例1: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例2:最基本的元素、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
示例3:赤道板、细胞板。
实施例4: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取代、添加和删除;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第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选择题中比较狡猾的错误之一是:概念陈述本身是正确的,但它与前一句的逻辑关系不正确。 这种错误设置方法在政治、历史等文科中比较常见物理资源网,但出现在生物学中却常常让理科生措手不及。 这就要求我们理解一个概念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以及它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关系。
例1: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为什么这样表达呢? 并不是因为它在细胞中含量丰富,而是因为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这样,“主要”与“大部分生物”的关系就建立了,“主要”与“含量高”的关系就断绝了。
示例 2:单倍体是体细胞仅包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吗? 它是一个体细胞含有奇数组染色体的个体吗? 不。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染色体数等于该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该物种正常体细胞的一半)的个体。 这样,“单个”与“该物种正常体细胞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而“单个”与“一个”或“奇数”之间的关系则被切断。
例3:从山脚到山顶的群落差异不反映垂直分布而是水平分布。 为什么?
第四,注重细节。 逐字逐句地阅读,不要忽略各种小字、课后练习和图片中给出的信息。 这些不是教材正文的一部分,通常不被用作主流考试点。 但即使是在题型和难度稳定的全国生物学试卷中,也可能会作为选择题的详细考试。
例如:
细胞骨架的定义和功能。
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人口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课本上有图但没有文字)
核糖体和mRNA之间的结合位点将形成两个tRNA结合位点。
tRNA 也具有互补碱基配对(如图所示)。
五碳糖图中的五边形并不代表5个碳原子,而是代表4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35~40℃,植物中酶的最适温度为40~50℃。 (潜台词:植物中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动物中酶的最适温度。)
也许您在教科书中注意到了这些细节高中物理动态图,也可能没有。 但你以后需要更加仔细地阅读。
第五,注意特殊情况和无特殊情况的陈述。 顾名思义,特例的存在容易导致考生思考不周,而没有特例的陈述的存在则容易导致考生“想多了”。 以下是示例。
特殊情况: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这不是绿色植物的特例吗? (联系我们)
无特殊情况说明: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数量和类型就越多。 (必修课1 P41)
六、公式的类比/拟人/举例/记忆。
打个比方:浆细胞的作用是释放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没有识别作用。 它就像街上的洒水车不断地喷洒水(抗体),只不过不同类型的洒水车(浆细胞)释放不同的液体(抗体),而且每种类型只能释放一种类型。
拟人化方法:类囊体膜明白“肥水不流到田外”,产生的[H]和ATP只供暗反应使用。
例:昏迷的病人不能控制排尿,但苏醒后可以控制→高层神经中枢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某些破坏性物质如强酸可以进入细胞→细胞膜控制进入的功能物质的排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公式法:“新阿童木厉害”、“在家写两本彩书”、“用细线织蓝色衣服”等公式你可能很熟悉。 当你遇到一些由平行短语或具有平行关系的句子组成的知识点时,你可以自己编一个公式来记忆。
最后,“好的记忆力比糟糕的写作更糟糕”。 每当遇到新发现的知识点、注意点,或者新编的公式,为什么不把它们记在笔记本上呢?
◆注重实验
首先,实验步骤。
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解离→漂洗→染色→制备的顺序。
第二,实验细节。 主要是仔细阅读实验部分中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细节。
实施例1: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料使用时立即配制。 (必修课1 P27)
实施例2: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作用。
三、实验原理。 真正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要做,是用来做什么的,会产生什么结果,观察指标是什么。 虽然非选择题中的一些实验题可能与课本实验有很大差异,但实验方法和思路是一致的。
例1:在恩格曼的水绵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极细的光束来照射水绵? 可以观察到什么? 证明发生了什么?
例2: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什么?
-----------------------------------------------------------
生物学题如何解答?
当然,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仅仅学习课本是不够的。 一定量的练习对于帮助磨练题感、巩固知识方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
◆ 做题加强复习
我总是谈论复习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它。 我们必须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逐字阅读,不要读错问题。 不要以为你不会弄错。 事实证明,即使在高考中,也有可能做错题。 比如我们需要看清楚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是基因频率还是基因型频率等等。
其次,了解题情,把握起点/突破口。 不要被不相关的句子所迷惑,要注意我们需要探索的关键条件。 不寻常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往往是切入点。
第三,心态要正确,不要小看任何问题。 无论这个话题多么熟悉,都不要低估它。 否则,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导致错误。
◆使用笔记本轻松整理错误
错误不一定是问错了,可能是突然发现的概念偏差。
由于生物学知识点琐碎,在日常训练中很容易发现模糊或遗漏的知识点。 这时候就需要回到课本后用笔记本记录对应的正确知识点,必要时记下易错点和特殊情况。 这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绝佳方法。
◆ 专业术语表达严谨、准确
书面表达必须严谨、准确,不得更改专业术语。
----------------------------------------------------
最重要的是行动| 最重要的是坚持
除了做题之外,我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还有两个小建议。
首先,通常会在属性和示例之间进行演绎,以将概念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这样的推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应对分析性笔试题的分析能力。 这是一个例子:
胰岛素是蛋白质,人体消化系统可以消化蛋白质→补充胰岛素不能口服
无机盐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的重要成分。 汗液中含有无机盐→运动出汗后,不仅要补充水分,还要补充无机盐。
其次,定期进行自检。 方法是在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将前一阶段学习或复习的内容完整、系统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使用关系图来说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考试结束后,巩固不能完全回忆的知识点,解决新发现的疑点。
学习在于行动,在于坚持。 在高中紧张的学习形势下,分配给生物科目的时间肯定不多。 但如果你能每天学几页课本并做笔记,认真做一些题,有时间做一些推论和自测,那么高中生物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难的了。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类似的结论(也是今年考上清北的同学)
生物渣并不可怕。 复制反击的方法是有的。 大家加油(ง•̀_•́)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智路教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