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考第一个知识点总结(一)
对摩擦的四种“不一定”的理解: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小于滑动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而必须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以作为阻力,又可以作为动力。
静摩擦使用二力平衡求解,滑动摩擦使用公式 F=μFn 求解。
静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断:
存在性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观察物体是否有大幅度移动。 如果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物体之间存在静摩擦力; 如果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必考第一个知识点总结(二)
1、质点:
(1) 没有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点
(2)粒子是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 一个物体能否被视为粒子,并不取决于该物体的大小,而取决于该物体的形状、大小的差异以及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是否是可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正在研究的问题。 求具体分析。
2. 加速(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速度变化与发生该变化所需时间的比率。 定义是:
(2)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质点就会加速; 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粒子就会减速。
(1)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 它等于位移 s 与发生该位移所需的时间 t 之比。 即v=s/t。 速度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物理资源网,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以变速运动的速度的物理量。 对于一个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一段时间内t内的位移为s,那么我们定义v=s/t为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一个向量,其方向是物体在该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从物理意义上讲,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匀速直线运动(A)
(1)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则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的位移大小和距离相同时间内的粒子相等。
高中物理必考第一个知识点总结(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⑵物体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两种效应。 使受力的物体发生变形或改变受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分类:
⑴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性、摩擦力等。
⑵ 根据力的作用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撑力、功率、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 重力(A)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⑴ 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加力的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下。
重心:物体的所有部分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但从效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重力对每个部分的影响都集中在一点上。 该点是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①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均匀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 它可以在对象内部,也可以在对象外部。 一般采用悬挂法。
重力大小:G=mg
6. 弹性(A)
弹性
⑴发生弹性变形的物体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施加力。 这种力称为弹力。
⑵ 产生弹力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 ②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弹性变形。
弹力方向:物体之间的法向压力必须垂直于其接触面。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方向始终沿着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分析拉力方向时,首先应确定受力对象。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大小有关。 弹性变形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或压缩量,K为刚度系数)
如何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有弹性:如果物体之间存在不易察觉的轻微变形,可以采用假设法来判断。
高中物理必考第一个知识点总结(四)
对摩擦的四种“不一定”的理解: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小于滑动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而必须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以作为阻力,又可以作为动力。
静摩擦使用二力平衡求解,滑动摩擦使用公式 F=μFn 求解。
静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断:
存在性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观察物体是否有较大的运动。 如果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物体之间存在静摩擦力; 如果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必考第一个知识点总结(五)
高中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工作生活或者完成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包括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通过它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过去的情况。我们自己了解一下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总结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欢迎阅读、收藏。
第一章 动作说明
1. 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统
3. 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距离: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可以用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高中物理知识点与公式总结,它是一个向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距离。
7. 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速度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度=距离/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度
8. 加速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方向相同)
2.运动图像(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像(即位移图像)
(1). 纵向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 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3)。 斜率代表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代表速度的大小,正负斜率代表速度的方向。
2. vt图像(速度图像)
(1). 纵向截距代表物体的初速度。
(2) 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以恒定速度沿直线移动(加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3)。 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代表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值代表速度的方向。
(4)。 斜率代表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代表加速度的大小,正负斜率代表加速度的方向。
(5)。 面积代表位移。 横轴上方的区域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区域表示负位移。
3. 实验:使用点计时器测量速度
一、两种打点设备的异同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以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测量位移。
(2)、可以计算通过某一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加速度
第二章 匀速直线运动研究
1、基本关系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2. 推论
1.vt/2=v=(v0+v)/2
2.vx/2=
3. △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公式
应用基本关系和推论时请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处于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问题的含义绘制图表。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有多个解高中物理知识点与公式总结,并寻求最佳解。
3、运动的两个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v=gt h=1/2gt2 v2=2gh
(2)、垂直向上投掷运动; v0=0 a=-g
4、关于追击和遭遇的问题
1.找出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 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是两个物体之间距离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图像方法。
5.了解伽利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 互动
1. 三种共同力量
1、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起。 尺寸:G=mg,方向:垂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相当于重力作用点)
2. 弹性
(1)、变形、弹性变形、定义等。
(二)生产条件:
(3)、张力、支撑、压力。 (根据力的作用命名)
(4)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采用假设法判断是否存在弹性。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 大小应该用“力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 大小:f=uN。 也可以用“力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
(3)可以采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
2. 力的合成
1. 定义; 从分力中寻找合力的过程。
2、组合规则:平行四边形规则或三角形规则。
3. 求合力的方法
①. 绘图法(使用比例尺和量角器)②. 计算方法(通常使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力的分解
1.分解规则:平行四边形规则或三角形规则,
2、分解原理:按实际效果分解(即力的两个分力方向已知)
3. 将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量
①. 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法独特)
②. 给定一个分量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分量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通过做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来判断)
4、合力与分力呈“等价替代”关系。
3、实验:探索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第 4 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没有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况)
2.两个概念:①、力
②. 惯性:(所有物体都有惯性,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2.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无法从纯数学角度表达)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要点:
①. 式中,F为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 ③、瞬时
④. 独立性⑤. 相对论
3.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 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效、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
④各有各的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4、机械单元系统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
2.应用:用单位来判断结果表达式,可以确认错误(但不能确认正确性)
5. 动力学中的两类问题。
1. 给定物体上的力,求物体的运动 (v0 vtx)
2. 给定物体的运动,求物体上的力(F 总力或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一)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绘制受力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方向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 分别列出Y轴和X轴上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应统一单位,一般为SI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 抓住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6.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三角形解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力平衡,则闭三角形法是最简单的。如果物体受到四个或更多力平衡,则使用正交分解法
7. 超重和失重
1、超重、失重现象
2、超重力是指加速度向上(加速度上升,减速度下降),超过ma; 失重意味着向下加速(加速度下降,减速度上升),ma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