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讲解某一知识点为目的,以短小精悍的网络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在线教学视频。维基百科对“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利用建构主义方法,以有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在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所进行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课堂内外。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程片段),还包括教学设计、教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教学资源。到教学主题。 它们基于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创建一个半结构化的、专题资源单元的应用环境。 因此,微课不仅是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而且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新型教学资源。” XX年“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正式文件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所进行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二、微课的特点 从微课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点。
1、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被称为“微”课高中物理必须一知识点,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少、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仅针对一个小知识点,录制成简短的教学视频。 整个微课只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做到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当今社会,生活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催生了快餐文化。 很少有人能有耐心观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 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0分钟(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限制在20分钟),适合人们的注意力广度,适应碎片化学习。 2、微课仍然是“课”。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它不仅仅是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 微课的教学资源不仅应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材料以及课后微练习、微练习材料等教与学资源。 。 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也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分享和研究。 同时,在实践中应提供反馈渠道,让学习者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 这不仅能促进学习,还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 3、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学习或培训的方式。
移动学习( )是一种超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信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的远程学习方式。 与在线学习相比,移动学习更侧重于使用触摸输入的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不是使用键盘和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 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从而保证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进行移动学习。 4、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程不应孤立存在,而应成为系列课程,即微课程应构建为基于统一课程主题的“微课程”。 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之初,需要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视角,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边界清晰、离散且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 然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微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 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高中物理必须一知识点,必须围绕每个知识点及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习,并进行微观评价。 根据评价和反馈,向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使学习者在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应用微课的优势物理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更注重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中学物理课教给我们很多物理和物理定律。 这些知识是高度概念化的,有些是非常抽象的。 在传统课堂上,由于条件所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向学生陈述概念或知识点。 如果没有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概念。 为了简单、清晰、准确地表达物理定律,往往需要借助许多特殊方法,例如实验探究。 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通过实验演示将每一个细小的概念都展示给学生。 如果学生听不懂,老师就没有时间给学生演示第二次。
如果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场景演示相结合,以微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几分钟就能学会一个知识点,过程更加直观、具体。 如果他们听不懂,他们可以回去再听一遍。 第二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声音产生的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 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培养兴趣的起点,也培养学生用实验思维思考问题。 ,关于如何进行简单实验的重要课程。 因此,这次我们选择声音产生的知识点作为案例来设计微课,来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讲解和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日常生活中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问猜”的问题。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科思维,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以提问的形式组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并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想法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过程,然后重点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我们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文结合的综合性课件。 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的思路进行划分。 分为四个部分,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何通过实验表达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成为实验的关键。 因此,实验设计通过使与发声物体接触的容易变形的物体变形来表达发声物体的振动。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音叉的声振动。 当音叉不发出声音时,将其与水接触,水很平静; 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 当音叉发出声音时,它就会与水接触。 你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向四面八方飞溅。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音叉发出声音时会发生振动。 当锣振动时,将乒乓球挂在细线上,并将其绑在支架上。 将锣放在乒乓球下方。 当锣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时,触摸(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将保持静止。 ,然后敲锣。 当锣发出声音时,它会接触到乒乓球。 乒乓球是运动的,也就是说,锣发出声音时会振动。 鼓的声音产生振动。 将一些绿豆放在鼓上。 当滚筒不发出任何声音时,绿豆在滚筒表面保持一动不动。 击鼓时,鼓发出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跳来跳去。 表明当鼓发出声音时,它会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