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外界称为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名称,简称CPhO)是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物理学会组织的群众性课外竞赛项目。技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参加。 大赛,本次活动经国务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批准。
竞赛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学生增强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生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外活动,活跃学习氛围; 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年轻人,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对待和培养。
第二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必须贯彻“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竞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中学生物理大纲和教材都可以提高和拓展。
第三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参赛者主要是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竞赛应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竞赛活动应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 各级不得出现选拔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
第四条 学生参加比赛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课外学习和个人努力。 学校和教师不应为准备参加比赛而制造临时惊喜、组织“集训队”或搞“问题战术”,以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和身体健康。 学生物理竞赛成绩仅反映学生个人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不应用来衡量和评价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制定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成立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简称全国赛委会),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进行统一领导。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由一名主任、副主任和若干名委员组成。 主任、副主任由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任命,组成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务委员会)。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可设名誉主任一名,由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任命。
国家竞争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一年,选举办法如下: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物理学会委派一名会员;
2、本届及下届决赛主办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各委派3人;
三、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聘任若干人为特邀委员。
第六条 常务委员会在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领导下,主持全国竞赛委员会的工作; 制定大赛各项实施细则。
全国竞赛委员会将在总决赛期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讨论本届及下一届竞赛相关事宜,交流组织竞赛活动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评审并批准决赛获奖学生名单。
全国竞争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负责常务委员会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竞争委员会的联系工作。
第七条 常务委员会下设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组(简称命题组)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办公室(简称办公室)等工作机构。
提案组成员由常务委员会聘请的专家组成。 命题组负责初赛、复赛理论题以及决赛理论题和实验题的命题工作。
办公室负责处理与竞赛相关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 每年主办决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应当与有关方面协商成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 组委会负责决赛期间各项活动的准备、组织和专题会议的会务工作。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应当与有关方面协商成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简称地方委员会)。 地方组委会按照《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条例》及有关竞赛的各项实施细则,负责组织领导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与竞赛有关的各项活动。竞赛由常务委员会制定。
地方竞赛委员会的工作接受全国竞赛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章 竞赛程序
第十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包括预赛、复赛和决赛。 在校高中生可以到学校注册。 经学校同意后,学校将在当地竞赛委员会指定的地点进行报名。 所有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学生,将在当地竞赛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参加预赛。 全国竞赛委员会统一制定预赛(笔试)命题和评分标准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题,办公室统一制卷。 地方竞赛委员会组织赛事并评估结果。 预赛满分200分,比赛时间3小时。 地方竞赛委员会不得组织其他考试来确定学生参加预赛的资格。
第十一条 复赛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 理论题由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组统一制定评分标准,办公室统一备卷。 理论考试满分160分,时间3小时。 地方竞赛委员会组织赛事并评估结果。 复赛实验由当地竞赛委员会进行并评审。 满分40分,实验时间3小时。 复赛的日期、地点和组织方式由各地竞赛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参加复赛的学生将由当地竞赛委员会根据决赛结果确定。 参加半决赛理论测试的人数不得少于本赛区一等奖人数的5倍。 参加复试实验考试的人数不得少于本赛区一等奖名额的1.2倍。
第十二条 各地方赛委会根据学生复赛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之和)推荐3名学生参加决赛。 对往届决赛成绩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给予奖励名额。 每位获得一等奖的学生都将获得一份。 在当年举行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每名获奖者1名。
决赛主办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增加3个决赛名额。
参加决赛的学生中有两人及以上总成绩相同的,由当地赛委会根据理论成绩择优录取; 如果理论成绩最高的学生有两名以上成绩相同,则当地竞赛委员会可以对理论成绩最高的学生进行笔试形式的附加测试,并选出理论成绩最高的学生。最佳得分。
决赛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 每场比赛时间为3小时。 理论满分140分,实验满分60分。 组委会聘请大学老师对论文进行评审和评分。
常务委员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对学生最终成绩进行评审,提出获奖名单,报全国竞赛委员会审核通过。
第四章命题原理
第十三条 竞赛内容应当根据我国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但不必局限于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根据这一原则,常委会应编制《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实验指南》。
第十四条 预赛、复赛、决赛的理论命题均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概要》为依据。 复赛实验题目选自《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实验指导书》。 决赛实验命题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实验指导》为依据。
第5章 奖励
第十五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仅评选个人奖项,不开展省、地、市、县、校之间的竞赛。 每届根据最终成绩和决赛参赛人数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人数分别占决赛参赛人数的1/6和1/3。 如果一等奖(二等奖)最后一名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总成绩相同的学生,均评定为一等奖(二等奖)。 全国科学物理竞赛由全国竞赛委员会颁奖,并在决赛举办城市召开颁奖大会,颁发全国科学物理竞赛获奖证书。
第十六条 对预赛、复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国家赛委会将设立赛区一、二、三等奖,地方赛委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定。 根据半决赛总成绩确定赛区一等奖。 赛区二等奖的评定以复赛理论成绩为准。 赛区三等奖的评审标准由当地赛委会根据学生成绩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赛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颁发相应证书。
赛区一等奖名额由常务委员会确定。 赛区最后一等奖名额由总成绩相同的两名或两名以上学生组成的,由当地赛委会根据理论成绩择优录取; 如果理论成绩最高的学生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成绩相同,当地竞赛委员会可以对理论成绩最高的学生进行笔试形式的附加测试,并选出成绩最好的学生。 赛区二、三等奖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理学会确定。
对获奖学生的奖励应当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十七条 对决赛获奖及赛区一、二等奖的学生指导老师,由地方竞赛委员会确定名单,以全国竞赛委员会的名义予以表彰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题,并颁发荣誉证书。
第六章 守则与纪律、监督、处罚
第十八条 竞赛规则和纪律、监督、处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经费
第十九条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所需经费主要按照中国科协的规定通过各种渠道自筹,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第二十条 参加预赛、复赛的学生应当缴纳报名费和试卷费。 所有报名费收入由当地赛委会留存,试卷费上缴全国赛委会办公室。 参加决赛的学生须缴纳决赛报名费,该费用作为全国竞赛委员会和组委会开展与决赛相关的各项工作的经费的一部分。
学生参加比赛所需的食宿交通费用原则上由学生自行承担。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地竞赛委员会将与有关方面协商给予补贴。
第二十一条 组委会负责筹集决赛活动所需经费,全国赛委会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二条 支出应当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 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应根据竞赛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由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制定。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
2006年2月修订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概要
1、理论基础
力学
1.运动学
参照系。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距离、速度和加速度。 相对速度。
向量和标量。 向量的复合和分解。向量的标量和向量积
匀速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合成。 抛射运动。 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移运动和绕固定轴的旋转。
2. 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几种常见的力
牛顿第一、第二和第三运动定律。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摩擦。
弹力。 胡克定律。 惯性力的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 均匀球壳对壳内外粒子的引力公式(无需推导)。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 物体的平衡
物体在公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 力矩刚体平衡。 重心。 物体平衡的类型。
4. 势头
冲动。 势头。 粒子和粒子群的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反冲运动和火箭。
5. 脉冲距离
角动量。 一个粒子和一组粒子的角动量定理(不引入转动惯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6、机械能
工作和权力。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粒子和均匀球壳的壳内外重力,以及势能公式(不需要推导)。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恢复系数。
7. 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力。 浮力。
8. 振动
简单振动[x=Acos(ωt+α)]。 振幅。 频率和周期。 阶段。 振动图像。
参考圆。 振动速度ν=-Asin(ωt+α)]和加速度。
简谐振动的频率和简谐振动的能量由动力学方程确定。
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抑制振动。 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理解)。
9. 波浪和谐
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波图像。
平面简谐表达式 y= Acos(t-x/v)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调。
声音共鸣。 音乐和噪音。 多普勒效应。
热的
1. 分子动力学理论
原子和分子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 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4. 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通用气体常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需要微积分计算)。
5. 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征。
表面张力系数。 润湿和毛细管现象(定性)。
6. 固体的性质
有结晶和无定形。 空间格子。
固体中分子运动的特征。
7.身体状态的变化
熔化和凝固。 熔点。 熔化热。
蒸发和冷凝。 饱和蒸气压。 沸点和沸点。 汽化热。 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湿度和湿度计。 露点。
8、传热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9. 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
1、静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 电场线。 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 均匀带电球壳内部场强和球壳外部场强的公式(无需推导)。 电场均匀。
电场中的导体。 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 等势面。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需要导数)。 电势叠加原理。 均匀带电球壳内部和外部的电势公式(无需推导)。
电容。 电容器连接。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需要推导)。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 介电常数。
2、恒流
欧姆定律。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力工作和电力。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电动势。 闭路欧姆定律。
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电表。 电压表。 欧姆表。
惠斯登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电导率
金属中的电流。 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 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 受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 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机构不需要)。
超导现象。
4. 磁场
电流的磁场。 磁感应。 磁场线。 均匀磁场。 长直电线中的电流和磁场。
安培力。 洛伦兹力。 电子荷质比的测定。 质谱仪。 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感应电场(涡旋电场)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 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 交流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滤波、稳压。
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方法。 感应电动机原理。
7.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电磁振荡。 振荡电路和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 电磁波的接收、调谐和检测。
光学
1. 几何光学
直射光、反射光、折射光。 全反射。
光的色散。 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 球面镜成像公式及绘图方法。 薄透镜成像公式和绘图方法。
眼睛。 放大镜。 显微镜。 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路、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双缝干涉、单缝衍射。
光谱学和光谱分析。 电磁频谱。
原子和原子核
1.光的本质
光电效应。 光学说的历史发展。 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2. 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 原子的核结构。
玻尔模型。 使用玻尔模型解释氢谱。 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 激光。
3. 细胞核
原子核的大小。
自然放射性现象。 辐射检测。
质子的发现。 中子的发现。 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 裂变与聚变。 基本粒子。 夸克模型。
4、与物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不确定关系。
5. 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时间和长度的相对论效应
6.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和黑洞的初步知识。
数学基础
1. 中学阶段的所有基础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向量的合成与分解。 极限、无穷小和无穷小的初步概念。
3、不需要使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计算。
2 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验。
2、要求能正确使用(有的包括选择)下列仪器、器具:米尺。 游标卡尺。 螺旋千分尺。 平衡。 停止手表。 温度计。 热量计。 电表。 电压表。 欧姆表。 万用表。 电池。 电阻箱。 变阻器。 电容器。 变压器。 钥匙。 二极管。 光具座(包括平面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
3.有些乐器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 必须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 例如:电桥、电位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其他实验来检验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不应超出此摘要。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所使用的仪器在上面第2点和第3点指出的范围内。
5、对于数据处理,除了计算之外,还要求能够使用图形。 关于错误,仅要求以下内容:有效数字和直接读取时的错误;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无严格要求); 分析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
3、其他方面
物理竞赛的部分内容应延伸到课外获得的知识。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对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
2.近代物理学的一些重大成就和近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 一些做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及其主要贡献
希望有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