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初中和高中物理在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高中与初中衔接“台阶”的问题。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很难。 不容易学。 作为一名新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把握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把握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教好高中物理,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物理学习。 任务。
1.初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学生在知识内容、知识掌握水平要求、知识应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方面都必须达到一个高“台阶”。
2、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比较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的初步知识和实际应用。 因此,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学生没有用处。 物理概念和定律的定义和解释简单粗暴。 研究问题多为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教材的主要形式有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阅读、思考、思考。 我想讨论一下,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和知识总结,方便学生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运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模型和数学描述。 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设和逻辑推理,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和解决问题。 它们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对象)的多种状态、多种过程和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很难接受。 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洁,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推理科学、严谨。 它们对学生来说很难阅读,不应该被理解。
3、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比较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 因此,初中生物理知识的获取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 而在高中,更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初中物理小制作,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因此,高中生物理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 初中时,大部分物理定律都是直接从实验中推导出来的。 高中时,有些规律需要通过推理推导出来,处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推理和判断。 因此,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高中生很难适应。
另外,由于初中生思维能力和物理知识的限制,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来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无法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 这种直观的教学让学生更习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看法,形成一定的心态。 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完整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 理解,造成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4.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较少,问题简单,课堂上对常规概念意义的解释较少,例题和练习较多。 课后,学生只需“背概念、背公式,考试就OK”。 老师说什么学生都得听。 什么; 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初中物理小制作,学生紧跟老师的学习习惯。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但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互关联。 有些学生仍然用初中时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高中物理学习。 结果是他们“学到了很多公式,尽管他们背得很好”。 “我很熟悉它,但一旦开始使用它,我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摘自学生学习总结)。 有的同学说:“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所以每次上物理课,我都感觉不太懂。这道题”我还没有听懂,于是老师就开始说下一个问题。”“因为每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而且我没有预习,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是记笔记,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做不到任何事情及时。 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感觉物理深奥难懂,从而产生了对物理的恐惧心理。
5.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
(1)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增加和深化。 例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常用的公式有10个。 每个公式涉及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是矢量,每个公式都有不同的应用。 由于范围的原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2)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向量进入物理定律的表达。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时首先遇到的三个困难之一。 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量理解的质的飞跃。 对于接触标量十几年的同学来说,这个跨度很大,l + l = 2, 1-1 = 0, - 2 < 1,“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突然变了,总和两个大小为1的向量之和可能等于0,两个大小为1的向量之差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大于lm/s,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
此外,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对高中生也非常高:必须能够根据具体的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物理问题得出物理结论。关于结果; 要求 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来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
然而,当初中生升入高中时,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量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熟练程度都无法满足高中物理的要求。 例如,在运动学中,利用vt图像的斜率来求加速度,但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斜率的概念; 三角函数知识用于运动和力的合成和分解,但学生只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函数公式,还没有学习,缺乏联系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也增加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缩小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保证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在进行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
1、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高一教学要以初中知识作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拓展和深化; 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度,并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不同阶段重复教学内容,逐步扩大范围,深化深度。 例如,“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遇到的第一个难点。 初中时,为了适应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便于学生接受,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推导出力的概念,分析了物体受力的情况。来自力的影响,而不涉及力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讲授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力分析方法时,只简单介绍孤立法和单个物体受力的分析。根据力产生的条件教授问题; 讲座结束后,牛顿第二定律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将讲一下基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单个物体所受的力的分析。 在谈论连体问题时,我们将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方法。 想法。 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遍重复逐步提高,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2、清晰透彻地讲解物理概念和定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能力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立足点。 能力是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要注重概念和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由来; 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的来龙去脉。 物理定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以及定律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了解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和比较,真正理解原理。 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则的推导、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完整的思维过程,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深刻理解,并准确理解,生动、深刻。 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看似懂其实不懂的“生米煮饭”。
3、注重物理观念的树立和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确定研究对象、简化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规律、讨论研究对象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规则。 例如:平行四边形定律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
树立体育观念、训练体育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讲解体育锻炼。 讲解练习时,要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讲解习题时,应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将物理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绘制物理练习示意图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 学生制作示意图的能力应从高一开始训练。 例如,运动学题要求学生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学题则要求学生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要求学生画出物体受力和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热科学要求学生画气体状态示意图等,复习题时还要求学生边看题边画图,养成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在于不能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归到物理问题,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困难。 例如,在运动学中,要注意向量正负号的含义和正确应用; 在讲解遭遇或追求问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达物理现象; 在进行运动学图像教学时,应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进行讲解,理解图像的含义,进而学会运用图像分析过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