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IPHO金牌获得者谈比赛
2012年,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银牌;
2013年,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2013年,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
王思祯是个大男孩,看上去很温柔,说话也很慢。 这个看起来不像理科生的纯理科生,却是物理竞赛中的佼佼者。 与那些从小就走上比赛之路的选手相比,他的比赛之路并不漫长,但似乎走得还算顺利。 他夺冠夺冠理所当然,获得国际物理竞赛(IPHO)金牌。 。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他说:“荣誉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无论取得什么成就,都只代表过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会为获得而感到自豪。” “暂时不会有好的结果。不要灰心,因为有时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只要做你想做的事,集中精力,你就会得到回报。”
第一次比赛经历
因为王思祯初中成绩比较好,所以初三暑假的时候就被物理老师拉了出来,才开始参加比赛。 此后,他对物理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他以前从未接触过比赛,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点燃了他对物理的热爱。 从此,整个高中,他基本上都投入到了竞争中。 一些学生认为,备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往往与高考复习发生冲突。 最终比赛不理想,耽误了高考复习。 对于这个问题,王思祯同学不以为然。 当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竞争上时,他想学的科目往往效率更高,他通过不同的路径学习不同的科目。 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习起来会更有效率。 即使做题需要很长时间,你也能坚持下去。
王思祯在高一的时候就系统地学习了整个比赛课程。 老师授课的节奏很快,这也让他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 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他学习了最基本的竞赛内容,然后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 奥运会上,他成功进入北京省队,并在西安举行的决赛中获得银牌。 当时进入省队的学生大多是高三学生。 高二就进入省队并获奖,这对王思珍来说是很少见的。 这也意味着他已经准备好在比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高二的比赛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你获得了最终的奖项物理竞赛培优,你未来的方向和专业选择应该与这个学科相关。 如果只考到省内二、三年级或者预科及格,就应该考虑走自主招生的道路。 您可以通过竞争学习获得自主招生的考试资格,也可以轻松应对自主招生的考试。
在竞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高中比赛结束后,王思祯同学认识了学而思的蔡子星老师,并一直跟随蔡老师学习。 因为我有之前的比赛基础和能力,而且和大学有一定的合同,可以说是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如果你想参加国际比赛,你之前的知识积累还远远不够。 你还需要学习一些大学课程,因为国际竞赛大纲包含大学内容。 进入国家一等奖和选拔国家队的难度级别基本上是普通物理和少数高于普通物理的四大力学。 普通物理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四大力学相当于大学二、三年级的课程。 年级课程。 起初,他经常听不懂蔡老师的课。 他接触到了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其中包括一些奇怪的数学演算,这着实让王思祯崩溃了。 他用的是赵凯华的教材《新概念物理》,但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大学里就重点关注了普通物理的范围。 最后,我把厚厚的书都看完了,把例题、思考题、作业都做完了,买了相应的答案。
本次比赛级别的学习一般以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 王思贞经常会遇到很多想也想不明白的问题。 他做错了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蔡子兴老师都会耐心解答,给他满意的答复。 他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铭记于心,这也使他在探索物理这一领域的过程中加快了进步。 面对一些问题时,更有效的方法是讨论。 平时,来自北京各学校、渴望参加国际比赛的感兴趣的学生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 物理学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当我们一起讨论时,我们常常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情。 一些我们平时没有想到的问题会导致很多有趣的结论。 当然,王思祯同学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和朋友们一起享受着。
谈到物理实验部分,王思祯感慨万千。 他的比赛成绩是由于他的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实验功底比较薄弱。 他是在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才开始接触实验的。 那时的他还根本不懂实验。 加入省队并准备明年的比赛后,我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实验。 他经常去各个大学,用他们的实验设备做一些竞赛实验。 我也经常去学而思老师蔡子兴建立的实验室做实验。 如果目标更高,则必须进行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高中的一项必备技能。 不过,不具有创新性、值得研究的东西相对较少,所以实验并不是那么重要。 物理竞赛一等奖200分,其中理论160分,实验40分。 全国物理竞赛中,实验占60分。 因此,实验部分不容忽视。
为荣誉而战
谈到比赛期间最难忘的时光,王思珍表示,那是他被选入集训队争夺国际金牌的日子。 对于最后一年的比赛,我已经基本准备好了知识和应试技巧。 重点是精神状态的调整。 培训团队在南开大学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前培训。 进入国家集训队的59人中,最终选拔5人参加国际奥赛,8人选拔参加亚洲奥赛。 培训团队中,讲授的内容比较新,包括物理四大力学、量子光学等,难度相对较大。 期末考试还重点考察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短期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想成为这13个名额之一,而且都非常积极地这样做。 由于学习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备战期间的心理煎熬,一段时间后,集训队分成了两个级别。 一半的学生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放弃了进入13强的想法。另一半则在战斗中变得越来越勇敢。 每天,小伙伴们都来到自习室学习,互相比拼,比拼全力。 但同时物理竞赛培优,大家也互相帮助。 如果有人不明白,大家都来帮忙解答问题。 据王思祯回忆,当时的状态是,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他心无旁骛地想着学习。 睡觉前,我总是想一想今天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地方,看书时没有听懂的地方。 有时思维状态活跃,睡得很晚。 每天中午我都需要短暂的休息一下,包括我的精神状态。 不断调整。 那段在集训队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他迅速成长、成熟,值得回忆。 期末考试,王思祯成功闯入前五名。
2013年7月,王思祯和其他四位朋友光荣代表中国参加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王思祯夺得金牌,谱写了人生的辉煌篇章,完成了挑战自我的梦想。 在哥本哈根的颁奖典礼上,他看到了大部分亚洲面孔,他更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兴趣给了他前进的动力; 坚持让他永不回头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王思祯有说有笑地讲述自己的比赛经历时,没有人知道他比赛背后的艰辛,他打了多少稿,熬了多少个夜,经历了多少精神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最好。 生命的意义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
导师简介:蔡子兴,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而思培优中学物理特聘教师
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重点中学、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辅导物理竞赛和自主招生。 他指导的学生中有3人获得第24届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一等奖,5人获得第27届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一等奖。 国家一等奖,第3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人。 共有十余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竞赛提交的方式进入北大、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