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物理必修课一年级知识点总结第1部分
弹性:
(1)内容:一个变形的物体,因为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就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导致其变形。 这种力称为弹力。
(二)条件:
①联系方式;
②变形。 但物体的变形不能超过弹性极限。
(3)弹力的方向与产生弹力的变形方向相反。 (平面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通过研究点的曲面切线;点处产生的弹力-面接触的方向垂直于表面,绳索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索的直线方向。)
(4) 尺寸:
①弹簧的弹力按F=kx计算,
②一般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作用的其他力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确定。
二、高中物理必修课一年级知识点总结第2部分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如果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则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两个力平衡。
(2) 如果一个平衡的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则三个力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须与作用在直线上的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如果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宜采用正交分解法。 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为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压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的坐标;
④ 列出平衡方程
三、一年级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总结第3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
(一)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直线作用。
(2)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 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没有先作用力后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相同的性质。 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存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依存的,都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叠加。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效果。 无法找到它们的合力,并且两种力的作用无法相互抵消。
四、高中物理必修课一年级知识点总结第4部分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最终速度Vt=gt
3、跌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笔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速直线运动定律。
(2) a=g=9.8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山区比平地上小,方向垂直向下。
(3)垂直投掷
五、高中物理必修课一年级知识点总结第五部分
探索弹性
1、由于变形的物体想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所以它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 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接触面,与引起变形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索的弹力是沿着绳索的收缩方向; 铰链的弹力沿杆的方向; 硬杆的弹力不需要沿着杆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经过两个物体的接触点,并且沿着它们接触点的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x成正比,这就是胡克定律。
F=kx
4、上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刚度系数(强力系数),反映弹簧变形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 串联:1/k=1/k1+1/k2 并联:k=k1+k2
六、一年级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总结第6部分
用图片描述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
1、st图像是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物理学中,斜率k≠tanα(坐标轴单位和物理意义不同)
3. 图像中两条图形线的交点表明两个物体此时相遇。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1、vt图是描述物体匀速直线运动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像的面积和时间轴代表物体的位移。 位移在 t 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是各段位移的总和,即各区域的代数和。
=相关文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