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组织。 小米创始人雷军特别喜欢说“商业的本质是提高效率”。
然而,作为全球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大量提及有效性完成效率定义,却很少提及效率。 难道说质量管理体系不注重效率吗? 这是我们第六期内审班的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有效性? 这个定义在《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术语》中给出——有效性是完成计划活动并获得计划结果的程度。
当我们拆解这个定义时,不难发现,前半部分是“完成计划的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合规; 下半年是“取得计划成果”,即实现目标。
那么什么是效率呢? 效率是所取得的成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比率。 例如,工作效率是指工作产出与投入资源的比率完成效率定义,俗称投入产出比。 在我们的汉语词汇中,每当出现“率”字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比率,比如通过率、力量、速度、结婚率、生育率……效力、效率。 ,都是针对过程的某些特征的指标。 在讨论效率之前必须先确定有效性。
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先讲效果,再讲效率呢?
回到效率公式,分母是投入的资源,分子是取得的成果,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有效性。
那么请跟我回想一下,你通常会采取哪些做法来提高效率?
你会考虑减少分母,分母就是投入的资源,比如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当有效性,也就是分子不变的情况下,分母越小,效率就越高。
我们以故事开头的书法课为例。 小程和小可今年都将参加书法十级考试。 虽然有点功利,但我们以书法十级证书作为结果,即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资源呢? 例如:练习书法的时间、陪伴父母的时间、出行时间、学习书法的学费、学习工具和硬件的投资……等等。
假设小程和小可都获得了书法十级证书。 小成离老师家比较近,去老师家上课5分钟,而小可每周需要一个小时来回。 小程不需要父母陪伴,因为距离很近。 不仅小程需要接送,而且妈妈在2个小时的课程中也无处可去,只能在教室门口等待、查看手机;……相比之下那么,小程是否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来学习书法呢? 稍微少一点? 即分母越小,效率越高。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讨论效率的前提是什么? 这是基于有效性不为零的情况。 一旦有效性归零,效率就失去了意义。
当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制定登月计划,但是苏联的登月计划失败了,有效性降到了零,这个时候,你花多少钱已经不再重要了,你用了多少人,消耗了多少资源。 如果全部归零,谈效率就没有意义了。
它是一个入门级标准,也是一个帮助组织生存的标准。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您需要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 但前提是,首先要保证有效性,才有机会竞争,也就是标准中提到的“能够稳定地提供满足客户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专注于达到期望。 处理结果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换句话说,有机会赢得竞争取决于效率,但如果你想进入一个领域并融入一个圈子,你至少必须有效率。 如果你连效率都做不到,你可能连竞争都没有就出圈了。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一遍标准。 你会发现,无论是PDCA、流程方法,还是基于风险的思维,都是围绕着有效性,即生存第一。
作为标准的补充,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特别强调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如果你不提,不注重效率,你就会被淘汰!
回到我们的问题:强调有效性的人很少提到“效率”。 是因为他们不注重效率吗? 当然不是。 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保证的是有效性。 它不是一个让你赢得市场、获得行业地位的标准,而是一个让你进入圈子并生存的标准。
没有成效,效率无从谈起; 以效益为基础,商业的本质是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