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友志
一、上海科技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力求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注重学科渗透,适当纳入科技新成果。 (四个“注意”)
总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写作原则: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三、上海科技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和生活现象中引入问题。 通过探索找到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七要素)渗透到不同的章节中,使学生不仅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知识。 查询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以及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使学生学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客观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索”、“讨论与交流”、“信息窗口”、“提问”、“实践活动”、“作业”等。 书中的插图形式多样。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语言简洁、富有诗意; 插图充满童趣和当代气息; 介绍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生动、有影响力; 教材结构体系循序渐进,步骤合理。
教材的编制是课程资源之一。 教师使用教材来教学生,而不是教课本。
4.章节顺序
八年级课本
1.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2. 运动的世界 3. 声音的世界
4. 七彩光 5. 熟悉和陌生的力量 6. 力量和运动
7. 密度和浮力 8. 压力 9. 机械和人类
10. 小粒子和大宇宙
九年级课本
11. 谈论水的旅程 12. 内能和热机 13. 理解电路
14. 探索电路 15. 从计算家庭电费开始 16. 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17. 电从哪里来? 18.进入信息时代。 19. 材料的世界。
20.能源与能源
课本逐章分析示例:
第4章 七彩光
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研究目的和现有条件,并进行规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2. 了解规划和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尽量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所需的设备。
4. 尽量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对控制变量有初步认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索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探索和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索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关系,了解凸透镜的会聚效应和凹透镜的发散效应,探究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镜头成像。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白光是由彩色光组成的。 比较颜色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章节概述
一、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和实验现象初中物理教材分析,观察、归纳和总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并且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生只需通过简单的实验即可了解。 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来归纳总结。
还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眼睛的结构并了解视力矫正等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光的传播和凸透镜的成像基本上都是探究性的课题,而其他的课题如光的反射、折射也必须通过实验来观察、分析和总结。 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种实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还将体验各种实验操作。 完成实验并不是编写这本教材的全部目的。 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总结所需的物理知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分析后得到的结果。 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目的后,必须为了探究的目的而制定探究计划。 方案应当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因此,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更要使学生能够学生初步学会制定探究计划和选择探究设备的方法和依据。 让学生了解制定加油站探究计划的意义。 此外,应鼓励学生开展信息收集、社区调查等活动,注意激发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沟通、合作、反思评价的意识。
虽然本章涉及的物理原理很简单,但它们涵盖了广泛的应用,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光学仪器。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迁移。 本章特别注重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技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力量,热爱技术,亲近技术。 同时,通过了解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的功能,让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技术。
2.本章写作思路
本章以光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 在安排本章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首先用简单的光现象提出物理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 然后,通过实验探索,对光的线性传播特性以及光的特性进行了归纳总结。 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和成像特性以及光的折射规律。在学习了光的色散之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贯穿本章的各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是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来写的。 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的具体内容,本章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方面的实验策划和设计的过程,了解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教材中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和一些新的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亲近科技。
3.本章内容结构图:
重庆市2009年初中生学业及高中招生考试
物理题分析
1. 试卷结构
1.内容结构及比例
力学:33分,约占41% 电磁:31.5分,约占39.3% 光学:6.75分,约占8.4% 热科学:8.75分,约占10.9%,其中科学探究部分17分,占21.25%,综合题为35分,占44% 2.题型结构及比例
选择题:7题共21分。 填空题:8题共16分。 实验题:3题共20分。 计算题:3题共23分。 总计:21 题,总分 80 分。
3、易题与难题比例:7:2:1
2. 成绩统计分析
问题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小题满分为 3 3 3 3 3 3 3 2 2 2 2
平均分 2.78 2.85 2.35 2.25 2.79 2.71 0.81 1.75 1.56 1.84 1.76
总平均分:
61.05 最高分:80.0 可信度:0.940 人数:310 标准差:16.35 满分:80 通过率:77.10% 优生率:56.13% 2、联招试卷全部统计(不含0分)
总人数:70653 联合录取线:590 联合录取线有效分:68 最高分:80 平均分:63.0 通过率:83.9%
3、试题总体评价
重庆市2009年初中学业和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试题设计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 整套试卷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和重点知识点。 试题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它们非常具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出发”、“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试题中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更注重过程和本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探究、探索来学习。 试题充分体现了三点要求:一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是教育部2002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高考命题必须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避免设置纠正偏颇、奇怪的问题,采取多种考试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三是《重庆市初中毕业》《学生学业及高中招生考试须知(物理)》要求。 试题力求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减轻初中生学业负担,评价其学习成绩;二是减轻初中生学业负担。 第二,让有学习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实现筛选功能; 第三,用它们来指导我市今后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向。
1.在求新的同时保持试题稳定,保持试题的连续性
今年的物理试卷无论是题数、内容结构、题目结构、全卷中易难题的比例都与2008年基本相同。 它有意避免繁琐的计算,而侧重于基础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体育素养的考试是重点。 不过,今年的试题比往年更加有差异化,满分的数量也得到了控制。 在总体简单的前提下,每个大题都有1到2分的问题,供物理专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 分别是选择题第7题“两盏灯串联后实际功率的变化”和填空题第15题分析“灯珠串联后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扭动矿泉水瓶的过程”,以及电学实验的“图像分解”以及计算第21题、捕鱼时浮标和铅坠的第3题受力分析等。
2.大部分图片信息来源于生活,直观生动
全册21题中,有16组图片,其中15组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图片,6组是来自实验的直观图片。 目的是让学生答题时有熟悉感,减少陌生感,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减轻考试的心理压力。 直观的图片信息也降低了学生的考题难度,实现了“少给”的主张。 “为学生复习题设置障碍”的基本原则。
3.测试场景来源于实际学习生活,友好实用。
测试场景均来源于生活中常见情况和当前社会热点。 例如,试题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热、光、电等常见现象,还涉及重庆朝天门大桥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重庆”理念的打造等。如一盏台灯的形象、朝天门大桥的夜景、三针插头、扭动矿泉水瓶的现象、钓鱼浮标的观察等。在实现教育平等的原则下考试,检验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4.实验研究更关注过程,从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
探究性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 今年探究性实验题的设计以考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环节为基础,更加注重对探究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过程的考察。 处理异常情况的方法也是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验。 让学生在作答时有效区分自己是否真的在做实验,一目了然,力求引导师生走出从书本上、从问题上学物理的误区。 例如,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中获取信息,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做出猜想; 在用伏安法测量功率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原因是,如果学生没有经历过实验过程,很难判断异常情况的两个原因。
4.典型试题分析
问题3:图2所示的四种场景中,哪一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
难度系数 0.93 0.95 0.78 0.75 0.93 0.90 0.27 0.87 0.78 0.92 0.88
标准差 0.79 0.64 1.23 1.30 0.77 0.89 1.33 0.51 0.63 0.39 0.55
歧视 0.422 0.311 0.524 0.477 0.372 0.224 0.137 0.456 0.673 0.351 0.599
问题数量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小题满分为 2 2 2 2 5 6 9 6 8 9
平均分 1.76 1.67 1.60 1.68 4.20 4.55 6.56 5.18 5.30 5.10
难度系数 0.88 0.84 0.80 0.84 0.84 0.76 0.73 0.86 0.66 0.57
标准差 0.49 0.73 0.62 0.57 1.01 1.86 2.63 1.73 2.96 3.09 歧视 0.656 0.41 0.675 0.545 0.76 0.868 0.89 0.771 0.891 0.885 “长腿”
图5
A. 徒手将风筝从电源线上取下
B、灯开关必须接中性线
C、家庭电路中电线绝缘层的损坏
D、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电器的金属外壳连接。
本题正确选项是D。有同学认为选项B是课本上出现过的情况。 一方面,他们没有仔细观察图B,没有阅读选项B中的文字。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安全顾虑。 不熟悉电气知识,导致B选错,错误率高。
问题4:如图3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本题正确选项是C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试题重点考察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物理状态变化时吸热、放热等知识的理解。
以及晶态和非晶态的特性。 有些学生由于与物质状态变化相关的机械记忆错误而错误地选择了A或B。
问题7:为了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李明找到了两个额定电压为6V的灯泡L 1 和L 2 ,将两个灯串联起来,根据电路开始实验研究如图5所示。合上开关后,可以看到灯L 2 轻微发光,灯L 1 几乎不发光。 那么,关于两个灯管的电阻R 1 和R 2 以及两个灯管的额定功率P 1 和P 2 之间的关系为
( ) A.R 1>R 2 P 1>P 2 B.R 1
C。 R 1 > R 2 P 1
D. 1P 2
正确选项是D,大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C。 本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高,得分率较低。 原因一是学生对这种熟悉的情况没有仔细看题,没有看清楚需要比较额定功率,而是根据灯的点亮情况来比较灯的实际功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通过实验来论证这种典型的物理现象。 学生对这种情况完全陌生,无法将这种情况与相关物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他们只能依靠机械推理。 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导致结果错误。
问题15: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一个薄壁的空矿泉水瓶演示了以下内容:先拧紧瓶盖,然后双手握住瓶子的上下部分,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扭动。瓶子太硬,导致其严重变形。 压缩瓶内的空气,然后快速压缩。 .
当旋开瓶盖时,可以看到瓶盖飞出数米远,瓶口和瓶内产生“白雾”(图8)。 请从上述场景中找出一个物理现象,并指出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能重复示例)。
例子:
物理现象:用力拧紧矿泉水瓶下部,导致其严重变形。
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理现象:
温度 t /℃ 时间 t /min OA 温度 t /℃ 时间 t /min OB 温度 t /℃ 时间 t /min OC 温度 t /℃ 时间 t /min OD 图 3
ABCD 图8
物理知识:
这道题的材料都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常见的材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揭示了很多物理问题的本质。 对于这一幕,学生们既陌生又熟悉。 他们熟悉的是实验设备,但陌生的是实验过程。 这个问题是极其开放式的。 它强调通过场景呈现的过程研究,从定向思维转向多维度开放,强调思维发散。 学生不仅要求能够使用物理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对主要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考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同时,也鼓励师生利用身边的设备进行物理实验演示。
第十八题: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张超使用了电压表、电流表、开关、电压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3.8 V 和标记为“20 Ω”的灯 对于 1.5 A”滑动变阻器,设计了图 14A 所示的电路。
(1)如果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于2W,则电流表的量程应为A;
(2)请按照图A所示电路图,用铅笔线代替导线将图B中的物理电路完整连接(连接不得交叉);
(3) 实验中,若表示的电压为2V,则为灯泡的实际额定功率(可选“">”、“ρ B 6.测量体积——量筒(量杯) ⑴ 目的:测量灯泡的体积⑵ 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 3)量程、分度值。“放”:置于水平平台上。“读”:量筒内水面为凹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齐平。 7、测量固体密度: :注: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科学等效8、测量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 ① 用天平测量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 m 1; ② 将部分液体倒入烧杯中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为m 2 ; ④ 求出液体的密度 ρ = (m 1-m 2) / V 9. 密度的应用: ρ m V = ρ m V = 原理 浮在水面上:工具(刻度筒、水、细线)方法: 1、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 1 ; 2.用细线绑住物体,浸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体的体积V=V 2-V 1 沉入水中:不规则形状 规则形状 工具:刻度体积质量工具平衡
上海科技版初中物理教材特点
上海科技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胡慧物理师范学院 摘要:[1] 1、上海科技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力求体现九一改革理念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从“三维”目标出发,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多元化方法,注重学科渗透,适当纳入新科技成果。 总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特色、实践精神、栏目设计 文本:上海科技版初中物理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重视科学探究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高度重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应用。 教材内容注重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融合和互动。 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结论,而是将一些结论填写或空白,让学生完成结论。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 从章节内容和反思问题来看,章节知识凸显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与生活现实紧密结合。 每章开头放置一张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 章节首页下方还使用了小方块符号来表示本章的核心知识和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要点。 每章分为几个部分。 该部分的每个知识问题都尽可能用图片进行阐述和解释,或者通过图片反映物理问题。 文字简单,没有过多依赖文字解释,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每个板块都设置了“讨论与交流”栏目。 本栏目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介绍和深化栏目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栏目中非常注重与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结合,留有许多填空题供学生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科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 这让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觉得物理很难、很复杂,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物理“枯燥”。 上海科学版并没有特别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而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让学生领略美。自然现象的和谐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兴趣,因此上海科学版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而民教版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和教师实验,没有或很少有探究性实验,这使得科学版的实验更加丰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心智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老师是学习的领导者”。人教版的实验大部分都是示范实验和教师实验,没有探究或者探究实验不多,不利于培养学生。
初中物理教材目录(上海科技版)
八年级第一卷第一章 开启物质世界之门 1.1 进入魔法 1.2 探索之路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2.1 运动与静止 2.2 长度与时间测量 2.3 快与慢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 3 章 声音的世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2 音乐和噪音 3.3 超声波和次声波 第 4 章 彩色光 4.1 光的传播 4.2 光的反射 4.3 光的折射 4.4光的色散4.5科学探索; 凸透镜成像 4.6 眼睛与视力矫正 4.7 神奇的“眼睛”
第5章熟悉和陌生的力量5.1力量5.2如何描述力5.3弹性力量和弹簧测功机5.4地球上的力5.5科学探究:摩擦卷8级第6级第6章力量和运动6.1科学询问:牛顿第一法6.2综合力量6.3力量平衡第7章密度和浮力7.1质量7.2学习使用平衡和测量缸7.3科学探究:物质密度7.4 的原理7.5物体的浮动和下沉,第8章压力8.1压力8.1科学研究:液体压力8.3液体压力8.3空气的“功率” 8.4流体压力与流速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9章机械和人9.1科学询问:杠杆的平衡条件9.2皮带轮和应用9.3工作工作了吗? 9.4工作速度9.5提高机械效率9.6机械能的合理利用第10章小颗粒和大宇宙10.1进入显微镜10.2无形运动10.3探索宇宙九年级,第1卷,第11章:第11章:谈论旅程水11.1科学询问:融化和沸点11.2物理状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1.3物理状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1.4水资源危机和水保护措施第10章第2章内部能量和热量发动机12.1温度和内部能量12.22.2.2科学查询:物质的特定热容量12.3内燃机12.4热发动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第13章理解电路13.1什么是电力13.2使灯光发光13.3连接系列电路和平行电路; 13.4科学探索:串联和平行的当前13.5测量电压第14章探索电路14.1电阻器和风湿病14.2科学探索:欧姆定律14.3“伏望台法”衡量阻力14.5主回家巡回赛第15章让我们从计算家庭电费15.1 15.1 15.1 :哪些因素与电流15.2所做的工作有关的工作速度与电流所做的工作速度15.3测量电力九年级第2卷第2章从指南针到冰lev火车16.1什么是磁性16.2电流的磁场16.3科学询问:为什么要电动机旋转第17章从哪里发电
上海科学版初中物理学的知识点摘要
上海科学与技术版中初中物理学的知识点的摘要第1章打开了物理世界的大门1.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了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法律和物质结构。 身体实验是研究身体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询问的主要链接: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和演示→评估→交流与合作第2章体育世界1.长度的测量最基本的测量和最常用的工具是量表。 2.长度的主要单位为米,由符号表示:m。 我们采取两个步骤的距离约为1米,桌子的高度约为0.75米。 长度的单位包括公里(km),分解器(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 他们的关系是:1km = 1000m = 103m; 1DM = 0.1 m = 10-1m 1cm = 0.01m = 10-2M; 1mm = 0.001m = 10-3m; 1UM = 10-6m; 1nm = 10-9m。 3.正确使用比例:(1)。 使用前,请注意其零标记,范围和最低划分值; (2)。 用比例测量时,应将零标记与要测量的对象的一端对齐(请勿使用磨损的零标记); (3)。 比例线的比例线应接近所测量的对象,并且量表的位置应正确; (4)。 阅读时,视线应直接与秤线相对,不要斜视。 (5)。 阅读时,估计最低毕业值的下一个数字。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在实验室中,测量气缸和量杯通常用于测量物体的体积。 它们通常以毫升为1毫升= 1 cm3进行测量; 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表面的凹底底部(或凸面)保持水平。 5.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错误。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可能减少,但不能消除。 减少错误的常用方法是平均多次测量。 6. 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方法:将小物体累积到一个可以用比例测量的数字中,然后测量其总长度,然后将其除以这些小物体的数量,然后可以是小物体的长度成立。 例如,测量薄铜线或纸的厚度的直径。 (2)替换方法:如果某些对象的长度不方便,可以直接用比例测量,则可以使用其他对象。 例如:如何测量地图上曲线的长度? (3)翻译方法:该方法如图(a)所示,测量了硬币的直径; (b)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c)测量铅笔的长度。 (4)估计方法:一种视觉估计对象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一个对象相对于另一个对象的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8.参考对象:在研究对象是移动还是固定(或假定为固定的对象)时选择为标准的对象称为参考对象。 9.运动与休息之间的相对论:无论相同的对象在运动还是在静止状态取决于所选的参考对象。 10.均匀的线性运动:运动不会改变速度并在直线上行驶。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于表达对象移动速度的物理量。 12.速度的定义:按照统一的线性运动,速度等于对象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构造:,速度的主要单位是: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