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学南京试卷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走街串巷、求大气”的命题理念,追求宽广包容的命题思维。 试题契合中学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要求,紧扣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有助于实现中考与等级考试的无缝对接; 技能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也突出了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核; 试题的整体难度与结构、题型、任务场景、出题方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努力创新探索; 试卷科学、合理、有效,没有“偏、难、怪”题,帮助一线教育教学克服“应试化”应试教育乱象; 试题解析度较好,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 实现为国家选材的重任。 总体而言,2019年中考化学南京试卷立意高远,突出中考育人功能,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促进中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价值提升作用
关注科技进步,注重与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结合,展示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提高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比如第18题,是基于我国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 它考察了万有引力定理及其应用、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
关注科学前沿,关注人类文明成果评选,减少考生知识,丰富考生知识高考物理试卷结构,引导考生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 例如,第20题以2019年5月20日起实施的新国际单位制为基础,考察单位制和考生的创新思维,引导考生感受科学家不断探索科学的勇气。标准,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又如高考物理试卷结构,第21题以抛平动作的学习为基础,循序渐进,从书本知识到实验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小组实验到演示实验,思维实验,从课文到阅读材料到后——课堂习题引导考生朝着求真、明理、明理的方向前进。
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德、智、体、艺、劳相结合,以化学实验和生活情境为背景考察考生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考生感受普遍性、统一性、化学的对称性和化学定律。 蕴含着科学之美。 如第21题以伽利略推理、牛顿思想实验为背景,引导考生感受逻辑推理中蕴含的科学美感,以平抛实验为背景,考验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丰富智力劳动体验。 . 又如,23题以“电容充电”为背景,突出考查考生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思维。
2、围绕主要知识点,全面考察考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思维能力
试卷围绕小学数学热和电的主要知识设计问题场景,以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概念的理解和发展为载体。 以批评、指责等科学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试卷化学模型的考察中,既有考生比较熟悉的经典模型,也有进一步的创新和进步,尤其侧重于考察考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的建模能力。 如第17题考生熟悉点电荷电场的平面分布模型,试题在考生认知的基础上考查点电荷电场的空间分布模型,突出了对点电荷电场空间分布模型的更高要求。考生模型构建; 18 除了考察静止卫星的型号外,还包括各种卫星型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第21题的实验探索中,在常见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拓展到水射流、频闪照片、投笔等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 而牛顿的思想实验则引导考生体验模型的转化过程——从平抛运动到圆周运动。 第24题先后构建了两种不同的雨滴模型——球形模型和圆盘模型,突出了模型构建与研究问题的对应关系。
基于化学概念、规律和事实证据的推理和论证是科学思维的核心。 试卷也对这方面进行了重点考查。 如第13、15、16、22题是根据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得出正确的推论。 第十九题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证据,借助推理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 这突出了化学研究中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化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科学思维解决更全面、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是科学思维水平更高的体现。 第23、24题要求考生在更复杂、更全面的问题场景中进行更严谨的半定量或定量推理。
3、强化化学实验基础岗位,多角度考察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题侧重于实验能力的测试。 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全面考察考生在实验中的探索能力。 通过不同实验方案的比较和相关实验的分析,检验考生对实验量的整体认知和创新能力。 能力。 试题进一步丰富了实验考试的范围,既有普通中学生的实验和演示,也减少了思想实验的考试,如21(5)小题。
试题重点考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细节。 比如第14题考察光的衍射和干涉。 考生需要熟悉两个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教学注重实验之间的分析比较,准确把握实验现象; 熟悉实验情境,检验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
试题重点测试考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比如第19题考查的是光电效应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考生需要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对其他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做出合理推断; 考生在考试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需要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21(3)小题提供了另外三个实验方案,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判断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设计能力; 子题21(5)牛顿思想实验,结合真实实验深入考察考生的合理推测。
试题以实验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鲜明特色,考察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如第23题,在电容器充放电实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推理证明。
四是关注中学生终身学习,突出中学生学习能力考核。
引导中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化学教学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价值,是考试评价的重要指南。
试卷注重阅读观察,提炼信息,学习理解,将图形条件转化为化学情境,引导中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比如第20题,试卷就是以新SI即将实施的新材料为背景准备的。 中学生需要将试卷给出的信息提炼出来,结合所学的基本单位、派生单位、基本化学常数等化学知识。 处理可以解决问题。 同时,题中给出的信息是新的中学生SI科普。 通过阅读问题,中学生还可以了解新SI通过基本数学常数定义基本单位的重大变化和意义。
试题考察中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建构新知识、进行迁移创新的能力。 例如第23题,以电容器充电为背景,要求中学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得出正确的推论。 从科学探究中得出推论的能力。 第24题以真实、常见的雨滴为背景材料,全面考察中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科学推理与论证能力,全面考察中学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试卷先后涉及两个模型,分别是第(2)题将雨滴简化为球形模型求其下落的最终速率,第(3)题将雨滴简化为圆盘模型,并证明下落过程中的阻力和速度它的下降与平方成反比。 试卷将宏观空气阻力与空气分子与圆盘碰撞的微观视角相结合,很好地展示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5、丰富试卷表现形式,多角度、多层次考察考生核心素养。
试题在主要知识和能力测试的分布、难度和结构上设计合理。 试题涉及中学数学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电与磁等核心知识,综合考察考生的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提问创新、科学探究等能力。 试题难度结构不断调整,为中考顺利过渡到等级考试进行了有益探索。
试卷的选择范围更广。 试卷的任务场景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更贴近科研实际情况。 试卷材料紧扣时代发展,呈现我国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比如第18题是基于5月17日我国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第十九题以改变入射光与入射光的相对光强记录的实验结果为素材; 第20题基于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修订的新国际单位制(SI); 第23题是根据电容器充电过程的能量存储和电容器功率随时间的变化是材料; 第24题以生活中常见的“雨滴”为题材。
试卷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借助于语言、图像、图形、图表等多种手段。 例如,问题 19 和 23 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信息; 第13、21、23、24题涉及图像,或考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或考生用图像描述化学现象; 问题 14 和 20 使用图形来呈现信息。 第14题用图形呈现单色光的干涉和衍射白。 第20题用图形展示新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和7个基本数学常数。
试卷中有多种角度的通感,不同层次的通感,使试卷的难度有很好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例如,第21题针对平抛运动的研究实验,共设置了5道小题,其中第(2)题中有两道具体题。 该项目还进一步扩展为思维实验,测试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第24题以“下落的雨滴”为背景,从能量、运动、相互作用等不同角度从观察率-时间图像中获取信息。 并进行推理,用速率-时间图像从雨滴的球形模型到圆盘模型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描述雨滴自由下落的规律,全面考察考生的化学概念和科学性。思维能力。
张玉峰(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研中心中级班主任)
丁庆红(广州教育大学昌平分校,中班教师)
任卫东(广州市二中班主任)
姜敏(广州大学附属学校特聘班主任)
曾永军(广州教育大学昌平分校中级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