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总结反思 > 正文

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欣荣 时间:2016-11-28 点击量:
做好课前准备   提高课堂效率
                ——欣荣小学校本培训材料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课前准备,从广义上讲,是上课之前,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做的所有工作,如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从狭义上说,课前准备专指上课前,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包括:1、物质准备,如电教设施(硬件、软件)的调试待机、准备教具等。2、学生要做的准备,如预习、教材、作业本的待用、准备学具等。3、教师要做的准备,如温习教案、教学的主要教学流程、调整自己的心绪等。
    一、做好课前准备的意义。
    1、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清晰、流程更加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更加自如。因此,做好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将更为流畅、简洁、紧凑,对教学时间的调控安排将更加科学合理,不再无谓地浪费时间。因此,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其次,学生的任何一项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建立在学生或多或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只是这种准备往往是从“无意识”预习、复习开始的。教师要使学生的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盲目的课前准备活动,转变为“有意识”的、主动的课前准备,从根本上提高课前准备的质量和水乎,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才能更加专注高效,因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必将得到提高。
    2、做好课前准备,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强化训练,逐渐形成。而且在形成的初期会经历多次反复,然后才能逐步形成习惯,并伴随终身。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习惯成自然。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新知前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坚持不懈地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定势”,由被动的进行课前准备转变为主动进行,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做好课前准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需要。
诸多名特教师成功的秘诀中,认真做好课前准备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课前准备看似多余、平常,其实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课前准备能使我们每节课都从容淡定,对每节课都谨慎专注,牢牢确立课堂教学的效益观。长期坚持,水滴石穿,就会帮助我们自己的成长,更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课前准备中必须完善的工作
    1、教材分析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原有认知状况如何等。
三、当前课前准备中的误区
    1、“空”——没有进行课前准备。
    在很多教师的心中,认为备课就等于课前准备,因此,备好课就是做好了课前准备,除此之外,不需要再为上课做其他准备工作。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中,需要播放课件,再去开电脑及投影;需要做习题,再去发作业本或练习册……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几乎没有其他的辅助设备。这种狭隘的课前准备观念,就会导致他们课堂的杂乱、松散、效率低下,无谓地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2、“伪”——课前准备缺乏目的性。
    有的教师课前也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课前准备缺乏目的性。他们是为准备而准备,而并非是根据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如他们可能会准备教材中配套的音像资料等,在上课的适当时间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看来,似乎是做了课前准备,殊不知,教学资料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教学设计来灵活使用。而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分属不同的体系,在目标预设、呈现顺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步设计,由于学生、教师的具体情况,在使用时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使用时,都必须事先了解资料内容,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取舍,重新组合制作,才能真正为教学所用。而单纯的“拿来主义”,不仅收不到教学资料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3、“泛”——课前准备缺乏针对性。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教师对课前准备十分重视。他们认真细致、规范严格的进行课前准备。但是,他们的课前准备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课前准备不能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比如抄写生字卡片或课文重点段落。有的教师只是追求书写的工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项课前准备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将生字或重点段落呈现出来?是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牢固的掌握他们。如果我们只是书写的公整清楚,那么让学生看课本,岂不一样?所以这样的课前准备,其效果可想而知。
四、如何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课前准备宜“早”。
    课前准备,顾名思义,应是在上课前完成的。因此,课前准备应特别强调时效性。资料早搜集,过程早设计,课件早制作、作业簿本早发放、设备早调试……在上课铃声响前,做好所有准备,那么课堂40分钟就能毫无保留的用于教学任务的实施。如果课前准备不能及时到位,这势必就会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造成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前准备宜“实”。
    课前准备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不是为应付检查、装样子、充门面的。应此,课前准备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准备。课前准备和教案的同步非常重要,只有这样的课前准备才是扎扎实实,富有实效,真正为教学服务的。课前准备不必追求时尚潮流,也不一定非要多媒体,关键在于能不能在课堂中发挥作用。
    3、课前准备宜“细”。
    课堂教学是有很多细节构成的,因此课前准备一定不能是粗放型的、笼统模糊的。他的目标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它的内容应该是具体详细的。课堂中任何细小的环节我们都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并作出相应的准备。比如,上文提到的抄写生字,可以将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彩色粉笔书写,引起学生注意;还比如,在准备课堂作业时,不必统一要求,习题的数量可以有一些弹性。这样可以视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调整。教学比较顺利,学生掌握的较理想,就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做几道。总之,课前准备越“细”,课堂中我们才能越从容。
    4、课前准备宜“贯”。
    课前准备讲究“贯”,就是课前准备要有一贯的、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而且要有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频繁改变。这样,学生就清楚课前自己应该准备什么,老师会怎样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就会少了很多无谓的消耗。教师坚持这样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课前的准备就习惯成自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课前准备讲究“贯”,还要求教师要将课前准备当作教学的一部分看待,不能将课前准备孤立与教学的其他环节之外。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前准备作为教学的一个因素当然与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准备的一些要求与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彼此呼应铺垫,或与课后作业紧密关联。如果仅仅是为准备而准备,不将课前准备的要求与课堂教学过程或课后复习密切关联,那么,课前准备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
    5、课前准备宜“恒”。
    课前准备讲究“恒”,就是要求我们要坚持不屑地做好课前准备。世界上的事,怕就怕坚持二字。的确,做好一节课的课前准备容易,但每节课都做好课前准备,难!但是,只有坚持做好课前准备,我们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自身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好这项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进行课前准备不必也不可能像公开课教学一样精益求精,只要从从实际出发,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