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机械运动,又在八年级下册知道了力学的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也是进一步学习本章第二节二力平衡、第十章物体浮沉条件、第十二章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在初中阶段整个力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来源:数理化网]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教科书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本章第一节这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说明它是本章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概念,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来源:www.shulihua.net]
1.通过探究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感悟实验对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安全带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3.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课标的内容要求,我将“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认知结构不成熟,所以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中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尚不成熟,加上常受生活经验的干扰,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属于物理规律新授课课型,本着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让学生“学会”为 让学生“会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
2.合作学习性原则:
3.开放创新性原则:
4.实际应用性原则:
5.针对集中性原则:
科学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关键在于建构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主备课策略
2.恰当导引策略
如:在认识惯性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惯性。
3.科学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主要体现在“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的推理过程、认识惯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些教学环节中。
4.动手操作策略
如:在“确认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这个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5. 及时调控策略
在大班额授课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3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由“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推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及惯性现象”三部分组成,时间安排分别为15分钟、5分钟、10分钟;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5分钟);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2分钟);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6分钟)。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第八章来研究,首先学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单元导入,引出所讲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接着在投影片上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促进学生在下面的各个学习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首先,选取一些只受阻力作用的运动物体的现象,如玩滑板的小孩不用力蹬地后渐渐停下来,火车关闭发动机后渐渐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渐渐停下来,根据这些现象展示两种对立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提出问题: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接着学生猜想,设计并进行“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的分组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到三个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在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对于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采取两人一组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出现了哪些问题,如“有些同学没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并让学生讨论(1)为什么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2)实验中采用了哪种物理方法?整个实验教师要放开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教师设问: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那么小车所受阻力,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将怎样变化?从而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让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渗透了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然后从“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读。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问题,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读,可以很好的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随后提出“物体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问题,让学生寻找原因,引出惯性概念。通过 “金属片弹出,小球落在原位” 、“小车突然向前拉动,小车上的木块向后倾倒” 的两个教师演示实验和 “迅速抽动笔帽下的纸片,笔帽不倒”的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深刻认识惯性。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惯性概念,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最后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为什么会向前倒?当汽车从停止状态启动时,人为什么会向后倒?等,同时介绍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升华。同时,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后都设置了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题目设置要有梯度,难度适中,充分发挥二人小组的作用,以互批互改,讨论批改的形式进行,在批改中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通过检测,教师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有所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和调整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分成主板和副板两部分。主板呈现了本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副板为讲解巩固练习留了余地。这样设计突出重点,达到纲要信号化。[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六、课堂评价
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主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注重阶段性和有效性,增加反馈性。主要以测验的方式进行。如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后都配备了相关练习题,另外本节课结束前,还设置了当堂检测。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动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如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要给与肯定和表扬,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的情况出现。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是否能发现问题、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并归纳结论等。通过评价,教师要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实现学生间相互评价。
七、资源开发
1、文字教学资源:在进行本节教学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新旧课标,对比了人教版新旧教材,翻阅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精选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实验室资源:本章教学中除了大量运用实验室专门配备的仪器,做了“金属片弹出,小球落在原位” 、“小车突然向右拉动,小车上的木块向后倾倒”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做了“迅速抽动笔帽下的纸片,笔帽不倒”的实验。这样既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多媒体教学资源: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而投影片是展示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本节课运用大量图片展示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下是本节课运用的部分图片。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