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课堂改革的六大趋势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辑:王红顺
时间:2017-01-17
点击量:次
对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改革进行理性反思、纠偏,在传承、创新中重新定位,是为了找准坐标,稳健前行。
当前,新课堂实践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指出: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翻转。但我们应当知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识处理与转化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技术和程序,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从课堂学习的现状看,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安富海如是说。
与此同时,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实的前提下,课堂改革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任务。
为此,笔者认为2017年课堂改革在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学程目标等方面,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课堂改革新焦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在“依据核心素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修订课标与重组教材”的顶层设计之下,中小学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从关注三维目标到追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产生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的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小组成为自组织,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从整齐划一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选择。基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即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通过数字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课堂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思维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找出并实施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的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解决方案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要积极研究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与教育新形态匹配的课堂组织形式: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同时,课堂模式要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品质这一本质属性,尝试多元开放的无边界课堂。
二、课堂改革新样态: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
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是课堂的再一次升级换代。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为主的课堂称之为师本课堂。以先学后“交”、“交”后再教,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课堂称之为生本课堂,当然生本课堂本身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优化、提升。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是课堂的一次跨越。生本课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级学生这个群体,即以群体学生为本,以假想化、符号化的抽象学生为本,仍然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关注不够。而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课堂则实现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自本课堂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自本课堂基本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学习目标方面,要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师生课堂创生知识;在重视认识技能基础上,关注对非认识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原来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感悟、完成任务中的整合统一作用。
在学习内容方面,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从形式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生活主题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学习方式方面,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
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学会实践基于个体的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学习路径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每一种知识都应该关注两类结构:基本概念结构与方法程序结构。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当前,新课堂实践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指出: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翻转。但我们应当知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识处理与转化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技术和程序,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从课堂学习的现状看,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安富海如是说。
与此同时,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实的前提下,课堂改革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任务。
为此,笔者认为2017年课堂改革在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学程目标等方面,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课堂改革新焦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在“依据核心素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修订课标与重组教材”的顶层设计之下,中小学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从关注三维目标到追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产生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的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小组成为自组织,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从整齐划一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选择。基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即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通过数字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课堂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思维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找出并实施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的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解决方案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要积极研究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与教育新形态匹配的课堂组织形式: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同时,课堂模式要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品质这一本质属性,尝试多元开放的无边界课堂。
二、课堂改革新样态: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
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是课堂的再一次升级换代。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为主的课堂称之为师本课堂。以先学后“交”、“交”后再教,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课堂称之为生本课堂,当然生本课堂本身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优化、提升。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是课堂的一次跨越。生本课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级学生这个群体,即以群体学生为本,以假想化、符号化的抽象学生为本,仍然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关注不够。而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课堂则实现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自本课堂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自本课堂基本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学习目标方面,要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师生课堂创生知识;在重视认识技能基础上,关注对非认识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原来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感悟、完成任务中的整合统一作用。
在学习内容方面,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从形式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生活主题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学习方式方面,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
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学会实践基于个体的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学习路径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每一种知识都应该关注两类结构:基本概念结构与方法程序结构。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