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教育观.doc(3)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从事着教育青少年儿童的工作,他们工作的性质是智力活动。这些使教师相对于其他社会职业的人员思维更为灵活。他们一般比较敏感,善于抓住新信息,从各个角度,依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巧妙地处置。教师除了能理智地对待教育教学活动外,由于其能力和理智,他们具备参与学校管理乃至社会管理的主观条件。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必须能够较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学生。学生在学业上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各种征兆,教师一般都能看出。教师还具备有一定的预见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在这些方面,教师一般确实高于常人,所以,这也是教师重要的角色心理特征。
以上五点仅就一般而论。教师论年龄分老、中、青,论能力和表现有上、中、下,各地、各校所处境况也不相同。因而,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也不会一样。各类情况的教师群体,还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至于教师个体,那就更加特殊了,处于不同境遇中的教师个人,必然还有其个体的心理特征。此外,社会发展变化,学校实践的变异,都可能使教师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六)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表现于教师全部工作乃至学习和生活之中。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个人的心理特点,是教师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和工作实践的结果,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虽然它们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上。
—般而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掌握教学内容,提出和贯彻教学目标,理解、分解和表述教材,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并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
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具体构成和如何形成这些能力,正是教育学、教学法和学科心理学所要详细研究的。
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
合格的教师,除了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以及需表现出负责的态度外,尚需具备良好的人格,使学生易于接近,并能创设适合的教育教学气氛,才能发挥教育教学功能。这些方面的品质主要表现在:
①忠诚教育事业,牢固的专业气质。
所谓专业精神与“敬业”态度就是指的这一特征。教师应该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所认识,并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这样才能形成上述品质。
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学生心理上对教师尚有一定的“依赖感”。教师稳定的情绪对学生是一剂“安慰剂”,学生会感到亲切。教师能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成一片,情感交触,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
教师不能仅“自觉”对学生充满感情,还要善于以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善意的情感。为此,教师需要训练自己表情与态度的控制,使自己面带善意,常露温情。这样,不仅对学生是良性刺激,也易保持和稳定自己良好的情绪,也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平衡和生活平衡。
③要有耐心和信心。
教育教学过程是长期的,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有耐心,始终如—地坚持教育教学工作。在担任教师工作前,就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要在工作中,训练自己“说理”的耐心。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该是“圣人”,而应该是“有进步就好”。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进步,对教师自己也是一种鼓励。
④乐观、活泼的性格。
教师工作的对象一般是青少年和儿童。有了活泼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和亲近感,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与教过程的正常进行。
⑤公正不自私。
对学生不能有偏见。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和成绩评定等要公正客观,处理事情要公平。师生关系要注意自然。树立“教学相长”的正确观念。事实上,教师的确可以通过教学从自己的学生那里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七)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清楚明晰讲述当然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有联系。教师越是有知识,他的讲解就越不会流于空谈。但是,不能简单地说教师越有知识,他的教学就越富有成效。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组织和阐述知识的方法切合学生的需要和理解水平。尽管知识是有效教学所必需的,但单有知识是不够的。有效教学和优秀的教师品质与技能相联系,必须分析和研究—个构成优秀教师的那些因素。
l.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这是决定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夏和弗斯特(B.Rosenshire and A.J.Furst,1973)曾将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特征归纳如下:
①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
②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只用一二种方法。
③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地讲演、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
④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讲演的技巧。
⑤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
⑥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⑦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
⑧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
⑨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性方式。
⑩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
以上条目是对优秀教师课堂行为的归纳。然而,为什么优秀教师有如此的表现呢?隐藏在以上行为特征后面的还应有更加深层次的教师品质。我们可以参照以上行为特征,结合要表现出这些行为特征所必须的教师品质,制订出—个优秀教师的培训计划。接下来的几条品质与上述行为有关。
2.理解学生
优秀教师一般更能理解学习者。理解学生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能力组合,它是由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相互关联的品质所构成的。这些品质包括
虚心----
敏感----
移情作用----
客观性----
教师要理解学生,虚心是前提。所谓虚心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坦率和包容地对别人的言行持一种善于公开接受的态度,不抵制,也不因先入之见而评判它们。
虚心的教师就很容易具有“敏感性”。因为虚心使教师准确而台理地理解学生,能很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一个具有这种敏感的教师能够更迅速、深入地应答。这是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
移情作用可使教师“将心比己”,使教师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为了移情,教师有时要沉浸于他所要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情感中;而为了洞察学生的世界,教师要体会他的经验和知道他学习努力和掌握的程度。可见,移清作用是沟通,是使接受者感到被认可,移情作用有助于教学:但真正要使教师以儿童的目光去看世界,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最后,要理解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客观性。事买上,上述虚心、敏感和移情作用,都含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客观性和虚心、敏感和移情作用相结合,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它促使教师与学生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双方的观点得以—致。
3.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教学是—个人际关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达情感和观念均依赖于师生的交流。所以,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
有效的交往的—个方面是期望言语将对接受者发生什么效应,预先知道自己的言词的结果。在课堂上,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能够预期到同样的字眼将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教师表扬学生甲是个好孩子,学生甲可能非常兴奋,十分得意;但是,学生乙也许把这种表扬当作常事。对他来说,他一直频繁地听到如此简单的赞词,需要别的赞词,才能激起同样的兴奋。
4.理解自己
自知是优秀教师—种必要品质。然而理解自己,不仅含有认识自己之意,还包含要掌握别人之所知与自己之所知的关系的意思。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透明的公开活动,教师的—举一动和所作所为,包括他的心理状态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感情和心境,他的安全感、自信与自尊都会通过教学活动得以显示。优秀教师必然能够理解和掌握自身。
优秀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而维持心理平衡。他可以抵抗自己的消极情绪。教师多多少少会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冲突和社折,并由此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可以使—般的教师失望或失常,而优秀教师能够处理和控制教学过程巾的愤怒、挫折、疏离和寂寞之感。为此,他必须要超然于某些情境而不被它所控制,这样才能取得平衡,建立自信,使教学成功。
优秀教师了解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取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教师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优秀教师更能意识到它们。满足这些需要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认识和工作的水平,而且依赖别人包括学生在内的反馈。学生评价和鉴赏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源泉。当然,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爱,他必须重视学生的爱,他必须乐于接受这种爱,他必须把学生看做值得尊重的人。当教师具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时,就能够真正爱学生和爱自己。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盖奇(N.L.Gage)在他主编的美国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材第15版中,把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归纳如下:①
①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②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③较强的组织能力。
④幽默。
⑤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⑥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⑦公正。
⑧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
⑨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Garl Rogers,1970)认为,优秀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罗杰斯的论断对我们应有所启示,因为从学与教过程的逻辑看:“—切真正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②
(八)学生心目中的教师
教师有些品质是学生喜欢的,也有不少特点是学生不喜欢的。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应具备的品质,不仅有趣而且意义重大。
1.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根据一些调查材料③,学生认为理想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公正正直。
②关心学生,重视学生。
③情绪稳定,不随意发怒,不苟求讽刺学生。
④除有学识之外,还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崇高的理想。
⑤没有不良习惯,如随地吐痰、口沫横飞、衣冠不整、表情过度等。
2.学生最不欢迎的教师
①腹中尤均,自充贤能。
②过分严厉,淡漠无情。
③爱讽刺、挑剔,刺伤学生自尊心。
④性情怪癖,态度傲慢,与学生敌对,不负责任。
⑤喜欢学生阿谀奉承。
⑥不懂教学方法。
⑦胆小怕事。
⑧处理问题不公平。
(九)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
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和一些调查研究④,教师应注意克服以下不良教学习惯:
1.神经性的习惯。
如抓头、频繁眨眼、挖鼻孔、傻笑等。
2.随地吐痰或口沫横飞。
3.上课抽烟,吞云吐雾。
4.衣冠不整,满身油腻。
5.表情过度,作小丑状,眉头紧皱。
6.漫谈琐事,好讲粗话。
7.看本照念。
8.可厌的讲话习惯。如语音模糊、单调乏味;讲话犹如有痰在喉;乡音不改,口头禅太多;语音低沉或高彻云霄、震耳欲聋。
总而言之,从学与教过程中师生人际交往的角度分析,—位有效教学的教师绝非是一个冷酷、尖刻、敌视、漠然、零乱、卸责、固执与沉闷乏神之士。一般而言,工于表演与善用幽默的教师并不能令空洞的讲授内容产生教学效果,但他们却比言辞平淡的教师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因而,只要甴容充实,工于表演与善用幽默以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益而无害。
(十)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它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和行为等心理功能。
课堂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
①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
人际交往可分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与规则性。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守交往的规则,因此,师生都应学会遵守课堂交往规则,掌握相应的交往技能。在课堂交往中,学生易受拘束,产生紧张心理。教师应争取创设自由和谐的交往情境,消除交往障碍。
②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
教师与学生多属于两代人。所以,师生课堂交往必须注意两代人在知识、经验、认知方式、需要和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课堂交往既不是成人式的交往,也不是单纯的儿童式交往。所以,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引导他们日趋符合成人交往的规范。
③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适应课堂交往特点的交往技能。“—对多”式交往,容易导致某种“貌合神离”,有时师生之间直接交往与心理交往较为困难,容易产生被忽略的“交往死角”。
根据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要注意一些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如仅重视认知交往,忽视情感交流;仅重视言语交往,忽视非言语交往,远距离交往多,直接的个人交往少;忽视学生年龄特征而导致的交往成人化倾向以及由于不尊重学生而导致的交往不平等倾向等。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必须承认,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学与教过程中的目标与根本利益基本一致,但的确存在各自独特的需要。例如,同样追求好的考试成绩,教师有可能出于争优的需要,他们怕“失面子”,而学生更重其实际价值。作为成人,教师有某种以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替代学生自己需要的顷向。虽然有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但教师的这种倾向往往带有某种偏见的色彩。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经常注意尽量减少与克服这种偏见。
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学生总是处于不同的学习准备状况之中。他们来自条件各异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背景迥异,尤其是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对现实的学习影响很大。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不良影响,要让学生以重新开始的观点去洞察事物和关系。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和行为被人认可,无可指责,他就会感到安全和温暖而对教师深信不疑。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必须是—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相反。为形成这种关系,处于主导一边的教师首先应消除仅根据某学生外表、态度、过去的成绩或当前的作业表现去评断学生的倾向。教师永远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特潜力、需要和志向的个人来了解和认可他们。在现实的学校课堂上.不少学生有不安全感,不信任教师,有时甚至教师也有同样的感觉。例如,初中学生可能经常怀疑他们教师处事不公,“说话不算数”;而高中学生多常抱戒心,怕在某个概念或某种价值观、某种学科的学习方法方面“上当”。
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如上所述,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公务关系而非师生之间私人非正式关系。教师是社会正统和父母的代表,师生都必须遵循规范双方行为的准则。作为教师,不能随便放弃教师所应有的威望与权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其应有的影响。
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的教师,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丢失了自己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而且并不一定能从学生个人或团体那里得到真正的支持和帮助。有些教师出自真诚地认识、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主动与学生建立私下的个人友谊。这时,教师一定要非常谨慎和高明地处理这种关系,否则在试图调和友谊与权威时,会得到两者皆失的结果。作为原则,师生友谊应以通过制度上公认的渠道为限。
—项禁忌应为教师知晓,那就是教师不要刻意去追求学生的爱戴。由于认真完成任务而为学生所爱戴,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有意讨好学生,那就是不恰当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往往是教师准则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准则的一部分。“奉承”、“拍马屁”以求作“教师的宠儿”或刻意地企求教师的好感,这类学生会由于违反一种不成文的学生准则而受到同学的排斥;同样,如果一位教师公然违反正常师生关系的准则,也可能受到自己同事的轻视。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课堂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和学双方,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交往。这个过程中发动者、引导者和主导者是教师,因而教师的胜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
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对所教课题胜任。
②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
③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④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
⑤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
⑥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⑦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式提问。
4.课堂上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①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
②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
③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
④注意使用非言语的手段,并使言语描述和非言语线索一致。教师可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情、同学生的接近、板书及辅助语(如嘀咕等)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提供某种信息,但要使其符合教学目标。
⑤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⑥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
⑦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
①课堂语言障碍。
在课堂交往中,发出信息者有一个变思想为语言的过程,信息接受者有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如果师生双方使用语言不当,语义不明确,表达不清楚,缺乏逻辑性,教师讲话速度和音调不协调,不了解儿童语言特点,言语腔调成人化和过于书面言语化,以及讲课背教案等,都可能造成语言障碍。
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影响。教师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学生必定按他们讲的意义去理解。其实,学生接受的信息并不等于教师发出的信息,都经过了主观的筛选。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动机障碍;师生之间情感不融洽,心理不相容,就会引起情感障碍;师生的知识经验相距甚远,教师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能理解很困难,从而产生认识障碍,等等。总之,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注意消除师生间的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③角色地位障碍。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使其容易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学生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使其易产生被动服从心理、顾虑心理、焦虑心理和恐慌心理。这些,都可能转化成课堂交往的角色地位障碍。
④交往技能障碍。
课堂交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对多”的课堂交往技能。有的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产生交往技能障碍。课堂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这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存在个别差异。这些,都可能引发交往技能障碍。
⑤课堂结构障碍。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多为“秧田式”,容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往是单向的。较好的是双向交往,有问有答。—成不变的“秧田式”课堂结构,往往成为改善课堂交往的重大困难。
① 参见[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以下简称为《教与育的心理学》。
① [美]J. M. 索里等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以下简称索里著:《教育心理学》)
① 《教与育的心理学》,3页。
① Gage,N.L.and Berliner:Educational Psychology,Houghtou Mifflin Comqang,1991.
② 《课堂教育心理学》,349页。
③ 参见钱频著:《教育心理学》,312-315页,台北,文风出版社,1980。
④参见钱频著:《教育心理学》,312-315页,台北,文风出版社,1980。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0)